登录
文章推荐

所谓的AI赋能教学,究竟赋能在哪里?

发布日期:2025-07-30 08:08:33     来源:cuiyh

所谓的AI赋能教学,究竟赋能在哪里?


如今,AI 赋能教学成为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话题。诚如某位学者所言:倘若一位生活在百年前的人穿越到现代社会,定会对社会的变化感到惊叹;然而,当他步入现今的课堂时,他会觉得变化很小很小。在驱动课堂革新的众多要素里,信息技术犹如至关重要的杠杆。AI 的强势崛起,无疑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但接踵而至的疑问是,这次升级仅仅意味着课堂外在形式的更新,还是会引发课堂内核的深度变革呢?我们既渴望课堂充满活力与互动,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也期待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 AI 或许恰恰能够将二者完美融合。

AI 在教育中的定位十分明确:它是一种工具,其核心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就当前小学劳动课程的现状而言,正深陷诸多的困境。资源的匮乏、活动设计的千篇一律、学生参与热情的低迷、看似有成果却缺乏实质成长,以及仅有课堂形式而无实际体验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课程的发展。同时,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备课压力,如何在保证备课效率的同时实现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以劳动学科为例,对比传统备课与 AI 辅助的探究性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差异显著。“土壤改良” 课程隶属于十个学习任务群中的农业生产劳动范畴,许多学校都面临着 “如何进行土壤改良” 这一现实问题。从环保角度考量,制作堆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制作堆肥》的传统课堂中:备课环节需要教师在海量资源中艰难筛选,而后进行改造打磨。教学设计遵循着固定流程,即让学生了解堆肥材料、教师演示堆肥过程、学生动手实践堆肥,最后交流收获。

而《制作堆肥》的 AI 辅助探究性课堂截然不同:在备课阶段,第一阶段利用 AI 分析学情,精准定位探究起点;第二阶段,AI 生成初步探究性方案,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 “创造性改造”;第三阶段,AI 模拟学生提问,提前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

可以预见,AI 并不会致使教师这一职业消失,但善于运用 AI 的教师,必然会取代那些对 AI 敬而远之的教师。回想当年计算机初兴之时,教育界也曾引发巨大波澜,当时的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会使用 PPT 的老师,一类是不会使用 PPT 的老师。如今回顾计算机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它并未真正促使课堂发生革命性的彻底改变。以语文课堂为例,经验丰富、底蕴深厚的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便能演绎出一堂精彩绝伦的课程,其教学效果丝毫不逊色于那些依赖网络上整齐划一的 PPT 授课的课堂。

教育变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螺旋上升的融合。当劳动课程中的堆肥桶连接物联网,当传统农具与3D打印技术并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是农耕文明与数字文明的对话。这种深层的教育基因重组,或许正是技术赋能教育最珍贵的馈赠。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