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段实用性写作教学路径研究
小学中年段实用性写作教学路径研究
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王丽萍
摘要:实用性写作并不仅仅是实用文写作,还包括学生用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观察自然和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路径的研究:强化学生的交际意识,从“自我中心”向“角色多变”转化;重视情境创设,从“简单空洞”向“真情实感”转化;探索教学方法,从“单一僵化”向“实用灵活”转化;改变评价方式,从“文从字顺”向“交际达成”转化。在具体的方法维度,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领悟表达形式;课文引路,掌握写作方法;勾连生活,增强运用意识;启发思考,培养思维品质。满足学生交际的需要,提高社会参与意识,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生活和工作所必须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实用性写作;交际意识;情境创设;教学方法;评价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何必钻老师认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可细分为“实用性文本阅读”“实用性口语交流”“实用性写作表达”三个模块。
以往老师听到实用性写作表达,就认为是实用文写作,而细读新课标对于第二学段的实用性写作表达的要求,我们就会发现,实用性写作表达并不仅仅是实用文写作,还包括学生用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观察自然和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实用文写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大部分教师对于实用性写作究竟该怎么教并不明确,缺乏从实用价值、信息意识和交际功能等角度研读文本,甚至有些教师把实用性的写作混同于文学性习作教学,造成了实用性写作不实用、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而且中年段的学生本身处于习作的入门阶段,对写作有着畏难情绪,所以在写进行实用性写作表达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不分对象场合,表达不清,逻辑混乱。
为了解决现在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上实用性写作高耗低效、内容单一、方式呆板等问题,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以下教学路径:
一、强化交际意识:从“自我中心”向“角色多变”转化
1972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交际功能”,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指能否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能否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也提出了要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由此可见,“交际”是实用性阅读和交流任务群的基石,实用性写作表达的教学,一定要强化学生的交际意识。
比如四下习作《我的动物朋友》,和以往描写动物的习作不同的是,本单元习作提供了三种交际场合:“星期天放羊回来,发现我最喜欢的一只小羊不见了,我想请小伙伴帮忙找一找”“我们全家要外出旅行一段时间,只好请邻居帮忙喂养我的小狗”“我们家就要搬到外地去了,我想请一位同学收养我的小猫”,不同的交际场合,学生习作内容的选取、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一独特的编排方式,旨在让学生强化交际意识,根据不同的交际和表达需要,明确习作的目的和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表达。
此时,学生的角色是多变的,他可以是找不到小羊焦急的小主人,也可以是要外出旅游,要请邻居帮忙喂养的小学生,还可以是马上要离开此地,想请一位同学收养小猫的小主人。不同的角色,交际的表达不相同,写作的内容也不相同。找不到小羊的小主人为了让小伙伴帮助寻找,就要抓住小羊的外形等特点进行描绘介绍。要请邻居帮忙喂养的小学生,必须向邻居讲清楚小狗的吃、睡、玩等各种生活习性。要请同学收养小猫的小主人,除了简单描述小动物的外形,更重要的是把小动物和主人的趣事写出来,把自己和小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引起对方收养的愿望。
进入规定角色,进入特定场合写作,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成功的交际,是完成实用性写作任务的前提。根据角色进行表达,角色多变,是实用性写作的特别之处。
二、重视情境创设:从“简单空洞”向“真情实感”转化
以往的实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能并不注重创设情境。即使创设情境,也比较简单空洞,只是为了引出写作任务。教师应该尝试为学生建构一个充满“真情实感”的情境,让学生有真实的交流需要、真诚的交流过程、真切的交流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实用性写作表达的内驱力。
比如教四下习作《写信》,笔者了解到所在班级共36位同学,只有10位同学是本地的,有20位同学都是跟随父母从外地转过来的。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家有他们爷爷奶奶、表哥表姐、阿姨姑妈等等,家长和孩子肯定都有很多的话要跟亲人讲。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笔者决定这封信的情境创设让家长也参与进来。上作文课的前一天晚上,我让家长跟孩子一起聊聊天,聊一聊老家的亲朋好友,说一说自己最牵挂谁,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作文课上,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如果让你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你最想给谁写,告诉她什么事呢?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妈妈今年当上了英语代课老师,妈妈建议她写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外公,让外公不要再为妈妈的工作担心了;有的说去年和奶奶见面时,妹妹还抱在手里,他要写信告诉奶奶,妹妹已经学会走路了,自己每天都带妹妹出去走路;有的说和妈妈聊天时,妈妈说阿姨一直担心外婆家门前的那条路,她要写信告诉阿姨,门前的路修平整了,外婆送她上学和买菜都很方便,让阿姨不要担心了。
学生此时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口中诉说的都是亲人关心的话题,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热火朝天。的确,只有来自学生真实生活需要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表达和习作的欲望,促使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话。
三、探索教学方法:从“单一僵化”向“实用灵活”转化
在以前的课堂中,老师对于实用文写作,往往就是让学生照着范例写,模仿格式,模仿表达,僵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可实际生活中,连简单的寻物启事也不会写,格式不规范,表达不清楚。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扎实。
(一)自主探究,领悟表达形式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实用性写作范例的学习,掌握同类实用文比如通知、留言条等的结构、格式等。
比如四上习作单元写信,我在教学生书信格式时,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掌握格式。学生自读范文,明白了书信一开始就要有称呼,表明给谁写信,根据对方的关系,可以用上“亲爱的”“敬爱的”,这样的词语表示亲热或尊重。内容的书写位置也有讲究,称呼和具体的祝福语都是顶格写的,而“祝”字和问候语是空两格书写,最后署名和日期分别写在信的右下角。祝福语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收信对象的不同要有所变化,如果不根据对象写,是会闹出笑话来的。
(二)课文引路,掌握写作方法
教材中有一些带有实用性内容的课文,如果细细琢磨,不难发现作者在实用文写作表达上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如文章的结构形式,语言的表达特色,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仿写中汲取知识、丰富技能,提高实用表达能力。
如三上《海滨小城》一课,作者林遐抓住海滨小城特有的景物,用上了很多形容颜色的词语以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了海滨小城美丽的景色。我在课上,就引导学生向作家学习,抓住江阴长江边特有的景物,用上颜色词和各种修辞手法,为江阴黄昏时的长江边写一段导游词,让更多人来见识江阴美丽的滨江风景。
教师如果能多琢磨此类课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品味,并迁移拓展,就能让学生通过书面语言的实践来掌握实用性写作表达的写作方法,习得语言。
(三)勾连生活,增强运用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实用性写作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实用功能。教师要将实用性写作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深入挖掘实用文写作题材,丰富写作内容和主题,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也在运用中巩固写作技能。
如三下学了《昆虫备忘录》之后,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昆虫,为它们做一张昆虫备忘录,然后在班中来一个昆虫展,让大家都来认识各种昆虫。三下学了《寻物启事》之后,如果有同学在校园里丢了校服、眼镜等等,就可以启发学生做一张寻物启事,贴在校园里。
实用性写作表达根植于生活,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始终要有和生活链接的意识,在生活中寻找契机甚至于创造机会,逐步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的意识。
(四)启发思考,培养思维品质
在不少教师的眼里,实用性写作的主要目标只是让学生了解并记住格式,所用方法无非是通过多次的模仿、训练,却忽视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实用性写作要为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服务,使他们具有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并且具有思维深度发展的内在特征,教学中一定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三上第五单元交流平台,请同学写一写生活中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大家交流。例文是这样的“雨停了,我和妈妈去买菜,在路上看到好几只小蜗牛正慢悠悠地过马路……”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看到好几只正慢悠悠过马路的小蜗牛,你心里会产生哪些疑问呢?”这样学生的观察就能与思考并行。
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他们思考的痕迹,有的写道“我家的小花猫眼睛会变化,早晨的时候,眼睛圆圆的;中午,它的眼睛就变成了一条细缝了,原来它是要保护自己的眼睛不被强烈的阳光伤害啊!到了晚上,小花猫的眼睛就更大了,也是圆圆的,这样能让它在晚上看得更加清楚,便于它捕捉老鼠。”
学生不仅写下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发现,而且还通过思考弄明白了原因。实用性写作在教学中就要多问问为什么,启发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经常这样进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自然而然会有所提升。
四、改变评价方式:从“文从字顺”向“交际达成”转化
我们通常的作文评价,更多的是着眼于习作是否符合命题的的需要,有没有明确的主题,对生活有没有自己的思考,选材是不是有新颖之处,结构是不是合理,表达是不是畅达,如此等等,都是评价的重要指标。但实用性写作的评价绝不是如此,它是以目的的达成程度为评价作文的最主要的指标,即主要看写作意图能否很好地实现,生活需要能否得到满足。
比如上文的四下习作《我的动物朋友》,评价标准就不仅仅是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了,它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是“是否根据需要写出了动物的特点,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学生完成习作后,我们请同学互评,评价要点如下:第一个情境:写清楚小动物的外形特点了吗?读过文章,我能帮他找到小动物吗?第二个情境:写清楚小动物生活习性特点了吗?如果送给我寄养我有信心养好吗?第三个情境:写小动物身上的事例生动有趣吗?如果让我收养他的小动物我乐意吗?如果同学读完后,觉得有信心能帮忙找到小动物、有信心帮忙喂养好小狗、乐意收养小猫,那这篇作文才是好作文。
又如四上习作《写信》,评价信写得好不好,也不是看信写得有多通顺,写得多有感情,而是看寄出去的信亲人能不能收到,能不能给你回音,交际的双方能有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互通,才是写信的最终目的。我班同学信寄出去后半个月后,同学们陆续收到了来自远方亲人的消息,赵同学是发电子邮件的,第一个收到回信。有的爷爷奶奶不会写信,就发微信告诉孩子信已经收到了,爷爷奶奶感到非常意外,也非常开心孩子长大了,会写信给自己了,如小潘同学的爷爷在微信上这样说:“亲爱的宝贝,谢谢你给我寄的信,爷爷不会写信,只能给你发信息。我也很想去你那看看,但是爷爷这里太忙了,去不了,有时间的话爷爷一定会来看你的啊!”有的把回信寄到了学校,收到信的学生,身边总是簇拥着一帮孩子,他们一起看信,共同品尝书信这一传统联络方式的无穷魅力。也有的同学因为地址不详,信被退了回来,交际没有达成,自然是一次失败的习作练笔。
教师在进行实用性写作教学时应该重视教学路径的研究,逐步改变当下课堂上学生“不愿写”“没的写”“不会写”和教师“不愿教”“不会教”“不去教”的现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从而使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参考文献:
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