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点评分析

《为学习而设计》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25-08-26 11:42:04     来源:qianjunwei2023

任务驱动:重构语文课堂的生命维度

——读薛法根《为学习而设计》有感

作者:周舟

在传统语文教学的窠臼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分解为字词句段的机械训练,将充满人文温度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标准答案的冰冷追寻。这种碎片化、工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割裂了语文知识的有机联系,更消磨了学生对母语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薛法根老师的《为学习而设计》一书,如一股清流冲击着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以任务驱动重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观点,为语文教学拨开了云雾。

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见木不见林”——过分专注于零散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整体性培养。学生可能记住了大量字词、背会了无数名言警句,却无法在真实情境中有效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这种知识与能力的割裂,正是语文教学低效的根源所在。而任务驱动教学则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整体地、综合地发展语文素养,实现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任务驱动”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理念的深层转变。有效的学习任务应当具备三个特征:一是真实性,任务应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未来可能面对的真实情境;二是综合性,任务需要学生调动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三是挑战性,任务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过于简单也不可望不可及。这样的学习任务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课堂与生活、知识与实践、学习与应用,使语文学习不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符号操作,而是解决真实问题的有力工具。

薛法根提出的“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尤为精辟。他认为,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蕴含着特定的语文素养发展目标。教师应当打破单篇课文教学的局限,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统领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语文能力。比如在教学写景单元时,不是逐篇分析《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的写作特点,而是设计“为学校设计一条最美游览路线并撰写导游词”的综合任务,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主动探究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这种任务驱动的单元整体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能够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深刻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现有水平,进而设计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任务。教师还需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供适时、适当的支架帮助,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

任务驱动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探索、发现、建构和应用知识。他们需要制定计划、分工合作、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展示成果,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不仅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这种学习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进度完成任务,实现了真正的差异化教学。

薛法根通过大量生动的教学案例展示了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策略。比如在古诗文单元教学中,可以设计“筹办古典诗文吟诵会”的任务,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入理解诗文内涵、探究朗诵技巧、感受音韵之美;在说明文单元中,可以设计“撰写一本校园植物解说手册”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写作需求中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和写法。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任务驱动教学不仅可行,而且能极大地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趣味性。

从更深层的角度看,任务驱动教学重构了语文课堂的生命维度。语文不再是冰冷的知识集合,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文化温度的能力素养;课堂不再是教师独白的舞台,而是师生、生生对话分享的空间;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探索的旅程。这种转变使语文教育回归其本质——不仅是工具性的语言训练,更是人文性的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

阅读《为学习而设计》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多少次,我在细枝末节的知识点上大做文章,却忽视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培养;多少次,我满足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却很少关注他们能否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多少次,我包办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剥夺了他们自主探索的机会。薛法根的观点如明镜,照出了我教学中的盲点与误区,也指明了专业成长的方向。

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实施无疑会遇到各种挑战:如何设计既富有挑战性又切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如何平衡任务完成与基础知识掌握的关系?如何评估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但正是这种探索过程,将推动语文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薛法根在书中写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能够做什么。”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价值。当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任务而获得的能力,将会伴随他们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这才是语文教育应该追求的长远价值——培养能够有效运用语言应对生活挑战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学习而设计》不仅是一本教学方法的指南,更是一幅语文教育未来的蓝图。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更加整体、更加实践、更加人性的语文教学可能性。在这种教学中,语文不再是考试的科目,而是生活的工具;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课堂不再是牢笼,而是生命成长的沃土。这或许就是薛法根教育思想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当我们用任务驱动重构语文教学,我们实际上是在重构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对生活的热忱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