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薛法根听课观的三重修炼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薛法根听课观的三重修炼
——读《为学习而设计》(薛法根)有感
陈颖洁
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师听的是课,成长的是人生。"初闻此言,我颇不以为然——听课不过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何至于上升到人生成长的高度?直到深入研读薛法根老师《为学习而设计》一书中《看课的三种姿态》,其中所蕴含着的听评课理念,才恍然惊觉:听课绝非简单的"听",而是一场关于专业成长的深度修行。所以,薛老师把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听课”,称为“看课”。薛老师将看课分解为“仰视、平视、俯视”三个姿态,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我认为,“看课”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学习、内化、外显”,恰如武学中的"招数、心法、化境",层层递进,以期最终实现教学能力的涅槃重生。
学习:打破认知窠臼的"破冰之旅"
一般而言,传统听课往往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为任务而听”的形式主义,带着笔记本机械记录;要么是“为挑刺而听”的批判模式,拿着放大镜寻找缺点。薛法根老师提出的“仰视型听课”则如一股清流,冲刷着这些陈腐的认知。他强调"以空杯心态进入课堂",这种归零的勇气令人敬佩。记得初次尝试这种方法听《伯牙绝弦》一课时,我刻意清空所有预设,结果惊讶地发现:执教教师用古琴伴奏引导学生朗读时,第三排有个穿红衣服的女生全程用手指在桌面模拟弹奏——这个细节在过去"挑刺式"听课中绝对会被忽略,却生动体现了"具身学习"的价值。
薛老师提倡的“三看”原则(看学生、看目标、看工具)更是颠覆了听课的焦点。在实践"三看"的过程中,我制作了简易的“课堂热力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学生参与度。某次听《草船借箭》时,热力图清晰显示:当教师采用角色扮演时,后排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60%。这种数据化的观察方式,让学习从模糊感受变为精确捕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薛老师教会我们的,正是这种动态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
内化:思维重构的"静默革命"
如果说学习是信息的输入,那么内化就是知识的深度加工。薛法根老师特别强调"反思性转化"的重要性,这让我想起他那个形象的比喻:“听课如吃饭,不消化就是浪费粮食。”在实践中,我发展出“三镜反思法”:用“放大镜”聚焦精彩片段,用“显微镜”解析教学逻辑,用“望远镜”思考迁移路径。比如听完《月光曲》的优质课后,我不仅记录了教师用纱巾模拟海浪的创意,更深入分析这个设计为何有效——因为它同时激活了视觉、触觉、听觉三种感官体验。
薛老师提出的“教学切片分析法”尤为精妙。我曾将一位名师《匆匆》的导入环节切成30秒的片段,反复观看7遍,发现其提问设计暗含“时间意象—生命体验—文学表达”的三层递进。这种庖丁解牛式的剖析,让内化过程从囫囵吞枣变为细嚼慢咽。更可贵的是,薛老师强调内化要有“产品意识”。现在我的听课笔记右侧永远留有一栏“转化设想”,边听边记录如何改造应用。听《景阳冈》学到"用表情包分析武松心理"的方法后,立即标注:“可用于《红楼春趣》宝玉情绪变化分析”。
内化阶段最艰难的莫过于打破思维定势。有次听年轻教师上《竹节人》,其让学生现场制作玩具的设计起初让我不以为然,认为偏离语文味。但按薛老师“先理解再评判”的原则深入思考后,才领悟这是“做中学”理念的生动实践。这种认知颠覆让我想起帕金斯的话:“学习的本质不是信息的积累,而是心智模式的改变。”薛氏听课法引领的内化过程,实则是教师认知结构的重构之旅。
外显:实践创新的"破茧成蝶"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创造,内化的价值在于应用。薛法根老师特别指出:“听课不改变课堂,就是纸上谈兵。”他将外显分为“模仿性应用”“适应性改造”“创造性发展”三个阶段,这个渐进过程在我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初期我机械模仿《黄山奇石》的“旅游小主播”活动,效果平平;后来调整为《颐和园》的“文化解说员”形式,融入历史背景,课堂顿时生动起来;最终在《威尼斯的小艇》中创新出“船夫招聘会”情境,学生需要结合文本分析任职要求,实现了质的飞跃。
薛老师倡导的“一课三上”模式(原味课、改进课、创新课)是外显的绝佳路径。我在《枫桥夜泊》教学中,第一次照搬他人的“月落乌啼”动画导入;第二次加入学生创作的“钟声”拟声词比拼;第三次升级为“古今对话”项目——让学生用抖音拍摄“假如XX穿越现代”的短视频。这种迭代过程,恰如怀特海所言:“教育应该是对知识的不断重组,在重复的韵律中享受新的乐趣。”
最深刻的外显体验发生在一次“失败”的实践中。听《两小儿辩日》优秀课后,我雄心勃勃地设计“科学辩论会”,结果学生争论偏离文本,课堂失控。沮丧之际重读薛老师的话:“课堂不是表演创新,而是解决问题。”于是静心分析:问题出在缺乏文本支撑的辩论。调整后改为“先找文中证据,再拓展讨论”,效果立竿见影。这个教训让我明白:外显的本质不是形式的花哨,而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薛法根听课观的精妙之处,在于学习、内化、外显三者并非线性递进,而是螺旋上升的关系。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听课实践中,我首先学习到“用真实豆荚分角色朗读"(学习),继而思考“多感官教学对童话类文本的普适性”(内化),最终发展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香味火柴”创意(外显)。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形成专业成长的飞轮效应。
当代教育面临科技时代的挑战,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需要这种系统化的成长路径。薛法根老师的看课观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进阶之路。当我们真正践行学习时的谦卑、内化时的深刻、外显时的勇气,听课就不再是负担,而成为滋养教学生命的甘泉。正如佐藤学所言:“教师的学习是通过'反思性实践'来实现的。”薛老师给予我们的,正是这种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超越的智慧。
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回望,那些曾经让我昏昏欲睡的听课活动,如今已变成充满期待的成长契机。书桌上的听课笔记越积越厚,心中的教学迷雾却越来越淡。这或许就是薛老师最大的魅力——他让普通教师相信:每一节认真聆听的课,都是向教育理想迈进的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