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研究成果获奖

文本细读:散文审美体验的教学策略探索

发布日期:2025-09-02 20:12:29     来源:zhuxueqian

                            文本细读:散文审美体验的教学策略探索

               

摘要:当前高中散文教学普遍存在重内容分析轻语言审美、重结论归纳轻过程体验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审美素养培育需求。本研究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依托,提出诵读感知、比较阅读、语言置换三维细读策略:通过声情合一的诵读实现激活情感体悟,借助跨文本对比深化审美认知,依托语言改写实验强化形式探究。实践表明,三维细读策略能够突破线性解读局限,构建语言形式与情感内核的关联网络,促进学生从表层理解向审美创造的思维进阶。

关键词:散文教学;文本细读;审美体验;教学策略

 

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通过审美体验与创造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多聚焦于段落梳理与主题提炼,忽视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互文关系。基于此,本文从诵读感知、比较阅读、语言置换三个维度构建系统性教学策略,试图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细读实践,打通语言符号与审美体验的转化通道,探索散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审美建构转型的有效路径。

一、声情互融:诵读感知中的情感解码

诵读作为文本细读的起点,需通过阶梯式设计实现从语音规范到情感共鸣的跨越[1]。教师可依据文本特质设计自由读、示范读、情境读等多样化形式,引导学生在语调强弱、语速缓急、停连长短的调控中捕捉情感密码。

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首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独立默读全文,圈画“清”“静”“悲凉”等情感关键词,并标注疑难点。课堂第一阶段,教师示范朗读“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引导学生注意“特别地”三字的轻读处理,以及“清”“静”“悲凉”的拖长音调,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味的复杂情愫。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设计“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四个片段的诵读脚本,要求通过重音、停顿、语速变化传递文本意境。第三组学生在展示“秋槐落蕊”片段时,将“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中的“落蕊”二字延长尾音并辅以气声,营造出细腻凄清的氛围。教师随后播放老北京秋日胡同的影像资料,配合萧瑟风声的背景音效,组织全体学生开展情境诵读。在声画交融中,学生齐读“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时,自发采用气声轻读和短促停顿,准确传递出文字背后的孤寂感。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独立默读—脚本设计—情境展示”的三阶诵读设计,将机械朗读转化为深度情感体验。关键词圈画帮助学生聚焦语言形式,分组脚本设计激发创造性思维,多媒体情境则打通了文本与现实的审美通道。声音技巧与情感表达的有机融合,使学生逐步突破语言表层,抵达作者隐秘的情感世界。

    二、异中求同:比较阅读中的审美扩容

比较阅读通过构建多维参照系,促使学生在差异分析中形成立体化审美认知。教师可选取文本、主题、手法等关联维度组建文本群,借助可视化工具梳理语言特征。

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教师整合《江南的冬景》《北平的四季》构建“地域气候”文本群。课堂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分组梳理三篇文章的核心意象:《济南的冬天》中的“小山摇篮”“水墨画”侧重表现温暖安适;《江南的冬景》的“微雨寒村”“冬霖景象”突出朦胧诗意;《北平的四季》的“风沙”“冰茶雪藕”则强调地域特色。第二阶段,教师设计对比表格,引导学生从比喻手法、色彩运用、情感温度三个维度分析文本差异。在“比喻系统”栏目中,学生发现老舍用“小摇篮”喻山体形态,突出济南冬日的地理庇护感;郁达夫以“水墨画”摹写江南雨景,体现文人雅趣,而在北平描写中选用“房屋的防寒装置”凸显市井生活气息。第三阶段,教师抛出思辨问题:“同样是温暖体验,三地冬景的情感底色有何不同?”学生通过对比指出:济南的温暖源于地理屏障带来的安全感,江南的温暖渗透着文化审美趣味,北平的温暖则夹杂着对市井烟火气的眷恋。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跨文本群组构建认知支架,将抽象审美转化为具象对比任务。核心意象梳理帮助学生建立文本关联,多维度表格设计引导系统性分析,最终在思辨讨论中实现审美认知的扩容。地域气候的关联维度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又有效揭示了写景散文中主观情思的渗透规律。

三、以改促思:语言置换中的形式探究

语言置换法通过解构与重构的实践,促使学生领悟文本表达的不可替代性。教师需精选具有典型审美价值的词句,设计同义词替换、句式改写、段落重组等任务。

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中,教师聚焦经典段落“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课堂第一阶段,要求学生用“照”“铺”“流”替换“泻”字,分组朗读比较表达效果。第二组学生发现“照”字使月光失去流动性,“铺”字显得平面化,而“流”字虽具动感却缺乏“泻”的倾洒力度。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调整“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语序,尝试改写为“杨柳弯弯的倩影稀疏地映在荷塘上”。通过对比朗读,学生发现原文倒装句式不仅强化了“弯弯”的形态美感,更通过“稀疏的倩影”后置,营造出视觉延展的余韵。第三阶段,教师截取“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进行通感改写训练,要求学生将听觉比喻转换为触觉或味觉描写。有学生改写为“清香如丝绢拂过面颊”,教师随即引导讨论:原文用“歌声”凸显清香的时断时续和空灵质感,而“丝绢”虽具细腻感却难以传递声音的缥缈特性。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精准地置换点选择,将隐性语言知识转化为显性探究任务。动词替换实验凸显词语的语境适配性,句式调整揭示特殊语法结构的审美功能,通感改写则深化了对修辞手法的理解。阶梯式任务设计推动学生从局部词句感知走向整体语言审美,有效提升了语言敏感度[2]

综上所述,诵读感知、比较阅读与语言置换构成散文审美教学的三维支柱。教师需根据文本特质有机整合策略,在语言形式分析与情感内涵挖掘的交汇处设计学习任务,使散文教学真正成为培育审美素养的有效载体。这不仅响应了新课标对文学鉴赏的核心要求,更为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晨.“文本细读法”在高中散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202232):5-6

【2】    赵龙刚.语文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112):105-106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