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增殖
一、教材分析
细胞增殖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重点阐述了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特点和意义。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物质结构,如DNA、染色体、细胞核等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章讲述的是细胞的“一生”,而细胞增殖是新细胞“一生”的开始,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所以也为后面学习减数分裂,DNA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等知识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必修一的知识,学习该知识的学生刚踏入高中,所以他们的探究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还非常不成熟,虽然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结构的内容,对细胞的内部结构如细胞质、细胞核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是细胞增殖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所以对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的阐述需要通过模型构建将知识显性化。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对染色体复制过程的模型构建,能够理解到姐妹染色单体的出现是为了更精确的平均分配染色体
2、通过模拟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质的行为变化,能够认同染色体行为变化对分裂过程中亲子代遗传物质保持相同的重要性
3、通过自主学习梳理细胞分裂全过程并说出每个时期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的特点
2、难点:有丝分裂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视频播放:具有超强再生能力的涡虫 提出疑问:涡虫为何具有超强再生能力 |
学生观看视频,抓取信息 回答问题:涡虫全能干细胞的分裂分化 |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探究提供研究对象 |
一、细胞增殖 1、引出概念与意义 2、围绕情境:涡虫再生前后一样,从细胞分裂角度来看,分裂前后,亲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设疑:那么细胞分裂是通过怎样的机制保证子代细胞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同呢? 3、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如何实现“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先复制再精确地平均分? 活动一:尝试构建染色体复制模型 思考:(1)哪种更有利于染色体平均分配? (2)从成分来看,完成染色质复制应包括哪些方面? (3)基于复制过程思考,如何实现精确地平均分? 展示资料 阅读以下资料,从结构和功能角度思考,涡虫的全能干细胞要实现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精确均分要面临哪些困难? 1 涡虫细胞核内有24条呈细长丝状,相互缠绕的染色质,其总长度远大于细胞直径 2 亲子代细胞中的染色质,均分布于被核膜包被的细胞中,染色质无法穿过核膜 小组讨论:提出“涡虫全能干细胞如何克服困难”猜想 活动二:用扭扭棒代表染色质,小组合作在白纸上模拟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质的行为变化 设疑:染色体运动需要依靠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活动三:阅读教材P112-114,梳理全能干细胞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并完善表格
二、总结有丝分裂的意义 |
学生思考回答:先复制后均分
学生根据自己地理解构建染色体复制模型
学生回顾旧知
进一步思考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资料,从结构核功能角度思考染色体在均分地过程中遇到地困难,并能由此提出解决办法
学生通过模拟活动,理解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地行为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细胞分裂全过程并能通过填写表格,了解到细胞中其他结构在该过程中的变化,尤其是纺锤丝的重要性 |
通过涡虫的情境,逐步引入本节课的的重难点: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如何实现先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引发学生地深入思考,进阶式地提问可以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地思维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地探究欲望
在构建活动中造成思维冲突(构建的复制模型是否能实现精确地均分)
通过回顾旧知建立新知,达到运用知识地能力,并通过模型纠正后,加深思维地力度
通过资料地呈现及分析,加深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地一些结构变化的理解,并通过模拟活动能够明白亲代染色体要精确的均分到子细胞需要一系列的变化 此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单个染色体行为变化引出到细胞内部整体的一个变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细胞分裂是一个复杂且多结构配合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