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题组串知识,点带面形网络
——对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调研的点滴思考
长寿中学 吴军
2016年3月30日,数学教研员尤老师和蒋网健校长名师工作室的几位老师对我校初三年级数学的第一轮复习进行调研.听了我校初三年级五位数学老师和青阳二中孙海峰老师《与圆有关的计算》一节复习课.通过交流,面对初三的第一轮复习----知识点的梳理阶段,我校很多数学老师和学生总觉得有点浪费时间,好像没什么收获,特别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我个人觉得要使第一轮复习能真正起到效果,既能注重夯实基础,又能兼顾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孙海峰老师选择以题组为素材,学生先练习后理考点,再以变式训练为主线,通过点带面来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这种复习课型也是我理想中的中考复习课型.
一、我校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时的几点误区
1、复习无计划,效率低,体现在重点不准,详略不当,对大纲和教材的上下限把握不准.
2、复习速度过快,学生心中无底;
3、要求不是很高,对学生有要求无落实,对于已用的复习资料《中考总复习》,只布置不批改,没能真正掌握到学生解题的实际情况。
4、课堂中解题不少,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
(1)以题论题,满足于解题后对一下答案,忽视解题规律的总结。
(2)题目无序、重复过多,没有循序渐进,造成时间精力浪费。
5、课堂复习的知识点孤立,不能以“变式”的形式将孤立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面,从而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优秀学生“陪读”现象明显。
二、对孙海峰老师“题组+变式”复习课型的思考
(一)对题组复习设计的感悟
1、题组设计应注重题目的内在关联
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解题是数学学习的主旋律.复习课中的解题更是重中之重.传统复习课中状的教师的解题教学往往是孤立的题目呈现,以会解一道题为目的,这样的设计,知识与方法呈点状分布,不利于学生内化为稳定的认知.以若干题目为串形成题组的方式来设计,有助于消除这些弊端,但题组不是若干题目的简单堆积,而应注重题组的关联.
2、题组复习应采取先练后理的方式
我校张文忠先复习基础知识,再讲解典型例题,最后让学生通过适当练习加以巩固,按照先理后练的流程进行,这样的复习方式容易让学生因为缺乏知识应用的体验而觉得知识点的复习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一开始就产生倦怠心理,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孙海峰老师将练习前置,精选若干个注重内部关联的题目构建成题组,则可以通过题组的解决来唤醒学生的已学知识,暴露出学生的知识或方法的缺陷,老师再以此为立足点来引导完善知识或引导思想方法,从而积累经验,达到让学生复习、巩固、深化有关基础知识,学会选择知识、方法,直至学会思考,学会解题,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3.题组复习应善于以“错”促学
教学的过程归根结底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学生自己钻研、感悟和感受学习的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对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心领神会.
许多师生认为复习课就是在“炒冷饭”,因此如何在“炒冷饭”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关注点,倡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其薄弱环节,发现缺漏,并找到错误的原因,让学生积累宝贵的解题经验,并内化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变式训练”的感悟
孙海峰老师“题组”的呈现大部分是在对前一题的“变式”中得到的,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习题最好来源于课本,对课本上题目进行演变,如适当改变题目的条件,改变题目的问法,看看会得出什么结果.运用一题多拓,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引导一题多变,深化思维的灵活性;提倡一题多解,提高思维的独创性.如孙海峰老师在教学中,复习扇形的面积公式的计算中,“变式”为:当为定值时,以r自变量时,求的最大值的函数问题.
中考复习备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考第一轮复习并不是初中知识的串讲和中考试题的练习,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增大课堂复习容量,并不是大量题目的堆砌,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内容得用多时间,非重点内容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少做无用功,重点突出,让大部分学生学有新意,学有收获,学有发展.
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