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时代强音: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访美语录的文化内涵和政治释义

发布日期:2016-08-12 09:48:54     来源:gonghefa
 

时代强音: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访美语录的文化内涵和政治释义

                                包彩娥  贡和法

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在国际舞台中央奏响;人类进步的主旋律,在世界人民心头激荡。

201592228日,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这一系列活动以和平发展为主线,以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主题,堪称一场多边外交的重头戏。期间,习主席或引经据典,或形象比喻,用生动的言辞回应了外界关切,阐释了中国理念,宣示了中国责任,展现了大国担当。细读习主席访美语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政治释义寓意深远。

【语录1】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谈中美分歧管控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出自孟郊《答姚怤见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各不相同,白天和黑夜各有各的好处。习主席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差别,世界才多姿多彩;也正是因为有了分歧,才需要聚同化异。

    【解读1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这在所难免。很多矛盾一时无法解决,但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减少合作或不合作。中美双方应该相互尊重,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真正做到管控分歧,求同存异。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求同存异,就是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聚同化异,就是国家无论大小强弱,涉及大家的事情要共同商量。这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虽然都在同一个天空运动,虽然轨迹不同,但是彼此都互相尊重对方的运行轨迹,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语录2】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谈国与国交往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物品千差万别,这是自然规律。国与国之间存在分歧是必然的,但要努力去理解,而不要排斥。习主席意在强调,看待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其历史和民族传统,这样的包容态度不仅适用于中美双边关系,同时也适用于任何国际交往。 

  【解读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时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美两国由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文字不同,使两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也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就可以更好地避免交流中的误解,消除交流中的冲突。

文化的包容性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通过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语录3】 “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走越亲”——谈中美人文交流

  “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走越亲。”中美民众往来越频繁,两国友好的基础就越坚实,务实合作就越红火。习主席表示,中美双方要高度重视中美人文交流。人文交流机制是中美重要的对话机制之一,两国民众对彼此有了更好了解,有利于缓冲双方的冲突、分歧。

  【解读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今天,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鼓励和扩大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拓宽两国地方、智库、媒体、青年、社会各界交流渠道,不断夯实中美友好的社会和民众基础。习主席希望中美两国青少年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继续为中美关系这座大厦添砖加瓦。

  【语录4】 “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 ——谈中美增信释疑

 “三人成虎”出自《战国策 .魏策二》《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意指若干人均谎称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疑邻盗斧”出自战国《列子.说符》,意思引申为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习主席强调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习主席提出“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意在消除中美两国之间的猜忌,为各方面的合作铺平道路。这样的增信释疑是中美关系保持稳定、正常发展的前提条件。

    【解读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的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维护国际秩序的不懈努力完全符合世界各国和全人类共同利益。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中国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各国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中国主张坚持合作共赢,要对话而不对抗、要结伴而不结盟。

  【语录5】 “国虽大,好战必亡”——谈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国虽大,好战必亡”出自《司马法》,意思是“国家即便再强大,如果好战也必然会灭亡”。习主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读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国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赠送“和平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宣示,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诠释了我国爱和平重发展的立场和理念,呼吁世界各国用行之有效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大计,希望世界各国能够携手并肩,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各国的分歧和争端,力促全球共同发展,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共塑一座“和平尊”。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习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着当今人类追求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价值目的,也包含着世界各国所必须遵循的共同的价值观和交往准则。只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才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不断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

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信仰和道德标准,也表达了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和自信。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期望的成果不会唾手可得。开创世界新未来的美好愿景,还需要世界人民认准目标、锲而不舍的相向而行。让我们共同期待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宣言,成为希冀世界和平的好声音和促进世界发展的最强音。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