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名师工作室优化提问策略,发展思维品质 2020-10-17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0-10-17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优化提问策略,发展思维品质

                ——例谈思维品质视域下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提问策略

  

江阴初级中学  陈磊

【摘要】 在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策略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本文以2019年江阴市初中英语教学能手评比活动中陈敏慧老师设计的一堂初中英课外阅读教学课为例,浅谈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并通过优化设问、追问等提问策略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外阅读   提问策略   思维品质   

2017年版英语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即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已成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在这一背景下,英语阅读对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作用愈加凸显。阅读对于提升初中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塑造良好的文化品格、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思维品质的内涵及其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体现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认知过程能够活跃大脑、提升思维品质。相对于传统语言教学而言,阅读能提供大量的特有情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接触多种篇章逻辑结构,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观点,认识和接纳观点的多元性。这种对语篇信息组织方式的梳理以及对观点的鉴别十分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使他们以多元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理解周围的世界,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学生能够更好地思考事物的可能性,而不是把思维局限在具体事物上(斯坦伯格,2015)。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接触课外优秀读物的条件,开设必要的课外阅读课程,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二、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基于思维活动层次的提问设计的类型

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内容和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提问来处理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信息,拓展文本内涵,发展深层思维。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可以大致分为以下类型:

1)展示型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识记和理解而设计的问题,教师预先知道学生作答的内容,学生作答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本信息。

2)参阅型问题:是学生理解并获取文本事实信息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拓展文本内涵,教师针对文本特征、写作特点、写作意图或文本中其他有价值的可以生发的关键点进行提问。

3)评估型问题:在学生准确获知为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之后,教师通常需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话题、内容、作者观点等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三、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的思维视角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不同的思维视角出发去设计提问,有效实施课堂活动,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拓展内涵、发展思维的阅读教学目的。

(一)设计展示型问题:凸显文本脉络,活化文本信息

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宏观把握时要注意凸显文本脉络,以一条贯穿始终的明晰的线索来串联文本信息,建立彼此的联系,避免出现杂乱无章地堆积毫无联系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具体分析文本各个部分时,教师应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把文字形式的阅读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在文本信息转换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设计应避免学生以文本原句作答,而应促成学生对文本信息的适度整理、提炼和概括,要拓宽文本信息转换的角度,增加文本信息转换的维度,提高思维含量。

(二)设计参阅型问题:拓展文本内涵,彰显文本特征

在学生获取文本基本信息之后,教师需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挖掘内隐于文字背后的信息,并且一定要让学生引用文中事实加以佐证。教师可以针对文本特征、写作特点、写作意图或文本中其他有价值的可以延伸拓展的关键点进行提问。

(三)设计评估型问题:内化内容思想,发展心智思维

在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事实性信息和深层内涵之后,教师通常需要就话题、内容、语言或思维等方面设计一定的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观照自身,把自己放在作者或文本主人公的特殊位置上进行反思和评价。这类问题对学生的认知和语言要求都很高,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深层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四、例谈思维品质视域下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提问策略

笔者以2019年江阴市初中英语教学能手评比活动中陈敏慧老师设计的一堂初中英课外阅读教学课为例,分别从阅读的三个基本环节——读前、读中、读后来浅谈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并通过优化设问、追问等提问策略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养。

(一)读前设问,激活思维活动

本节课的教学材料选自译林出版社的《英语阅读精选》第一辑。本文是根据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改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介绍了主人公匹诺曹的成长过程。一周前,学生已拿到文本,进行了认真的预习。阅读课前,陈老师播放匹诺曹相关视频,自然导入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接下来,陈老师进行复习提问,问题如下:1. What is Pinocchio? 2. Who makes him? 3. Why does he make him? 4. Is he a common or a special puppet? 5. What is special about him? 6. What does he turn into in the end?这些问题基本都是展示型问题,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梗概,为进一步分析文本搭建支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陈老师进一步提问:How does he turn into a real boy? 这个问题学生一时半会很难回答出来,但却为导入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了,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在脑中思考起这个这个问题来了,他们的思维活动已被激活。带着这个问题,陈老师说:Today, we’re going to solve the mysteries.自然过渡到读中环节。

(二)读中巧问,培养思维能力

阅读过程中,陈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些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探究和思考。在引导学生运用略读技巧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主旨大意后,陈老抛出问题:1) What kind of boy is Pinocchio? 2) Why do you think he is silly? 学生通过分析匹诺曹的语言及行为了解到最初的“匹诺曹”很silly,不听话、讨厌上学,只想着自己,不会考虑他人感受,为接下来寻找更多silly things做好过渡,也与之后的改变形成强烈反差。接着,学生继续阅读文章,找出匹诺曹更多的silly things.找完之后,学生了解了匹诺曹在这两章节中所经历的事情及所犯的错误。这时,陈老师进一步追问:When doing these silly things, does he only care about himself? 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情景与情绪代入,也更好地理解了匹诺曹的最初性格。在学生获取了文本的基本信息之后,陈老师继续设问:Can you find out the changes he experiences by underlining his words, thoughts and actions? 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层层巧妙追问下,通过引用文中的事实,分析主人公的语言及行为来揣摩其心情,揭示这些经历背后他的改变,阐述他从木偶人变为真人的原因。此外,陈老师设计了一一系列问题适时推动教学,引导学生对个别字词与语句进行剖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也为揭示主题搭建了支架。经过这样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慢慢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读后追问,提升思维品质

英语文本阅读后的设疑提问,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出,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独立看法的机会。这时,教师应提一些评估型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开放性问题,进而使学生能够拓展运用语言,提升思维能力。教师在提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提问时机,做好铺垫,如采用同伴合作的方式降低难度,并且保证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来完成任务。

在读后这个环节,陈老师让学生畅谈:1. What is growth? 2. What makes growth possible? 3. Why does the writer write this fairy tale? 小组讨论后,每组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各抒己见,迸发了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引导学生揭示主题,分析童话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者的写作目的,为学生接下来的成长经历分享做好准备。紧接着,陈老师提问:Can you share your growing stories with your classmates? 她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为学生的经历分享提供了示范,做足了充分的铺垫。由教师的经历再到学生自己的经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成长的过程及学习的意义。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了一定的主体参与和自我意识。通过设计这些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以辩证评判的观点评价作者的选材意图和写作效果,并且通过自身的经历设身处地进行思考和回答,不断发展思维,完善心智模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对文本的精准解读,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围绕主题科学有效地设计问题,优化提问策略,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梁美珍、黄海丽、於晨、陈一军.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第二版)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3]王蔷、陈则航. 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

[4]严艳霞.文化品格视域下中职英语阅读提问策略探究[J].教学实践.2018(24)



  • 阅读(18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