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珊珊——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2020-10-1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历史 资源类别:教学探索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教学探索

14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江阴高中  赵珊珊

【教学目标】通过时间线索梳理和历史地图的运用,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对文字和文物史料分析,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观念;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疆域奠定和统治危机的史实,并做出历史解释;通过清朝经略边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了解,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培养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奠定疆域的措施、统治危机的表现和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清朝面临的统治和世界形势危机,以及清朝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史料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标要求:

1.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和学习重点。

二、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乾盛世”的出现

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二)君主专制的发展

史料: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清朝皇帝具有乾纲独断的传统,独断朝廷大政方针,事必躬亲,君主专制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1、奏折制度

(1)概况: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2)特点:迅速、机密

(3)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P78图文物史料补充:四川提督岳钟琪的奏折,红色文字为雍正帝的朱批。

2.军机处的设立

图片:隆宗门内军机处和军机处内景

(1)设置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简、速、密(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3)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思想文化控制:文字狱

影响: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史料:

查嗣庭案

“维民所止”

维止二字意在削去“雍正”二字的头

徐述燮案公元1738

“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被牵强为灭清兴明。

胡中藻案公元1756

“一把心肠论浊清”

被乾隆认为是加浊字于国号之上;

“朝门闻说不开开”

被乾隆解读为讽刺他不上朝。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筛取有效信息能力

三、 疆域的奠定

首先用地图表现清初面临的边疆危机:台湾割据、沙俄入侵、准噶尔部叛乱等。

(一)统一台湾

材料:三国时期,孙权就派大将到达台湾。

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

以上表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打败荷兰侵略者。

探究: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郑氏集团对抗清政府的两种做法?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但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所以,清朝渡海远征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1、措施: ①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②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影响: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扩展到黑龙江流域。

2、措施: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5 、1686),迫使俄国同意谈判。

3、结果: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岭北河西属俄国,岭南河东属中国。

《尼布楚条约》意义: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

文物图片史料: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满文、俄文《尼布楚条约》。

(三)巩固西北边疆

1、背景: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噶尔丹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阴谋分裂祖国。

2、措施(列表总结)——自主学习

措施

军事

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

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政治

蒙古地区:设立盟、旗

新疆: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维

吾尔族伯克管理;东部设府县

3、意义: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势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统一。

(四)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自主学习

地域

时间

措施

西藏

顺治帝

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

康熙帝

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1727

派遣驻藏大臣

1793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意义:大大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图片史料: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印、《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金瓶挚签

最后地图展示清朝奠定的辽阔疆域

以史为鉴:台湾、新疆、西藏历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3、提取教材有效信息,抓住重难点;4、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四、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内部危机:矛盾激化

1、原因:

①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暴露;

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

社会环境安定、经济繁荣、国土开发(开垦荒地)、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和番薯)、赋税改革(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等。

②政治腐败;

③贫富矛盾的激化。

2、表现:农民起义爆发,如白莲教大起义。

(二)外部危机:闭关锁国

1、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对外市场。

   史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高宗实录》

2、措施:闭关锁国——①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③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3、评价:不能真正消除外来潜在威胁,加深隔阂和矛盾;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小组讨论: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

设计意图:补充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学会合作学习,培养表述能力。

五、课堂小结与反思:

本课教材容量大、内容多,勉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增加了一些史料,包括文字、图片、文物等等,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本课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不过因为是新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宽度把握不是很好,还要进一步完善。



  • 阅读(15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