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芬——全球化视野下的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0-10-1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历史 资源类别:教学探索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教学探索

全球化视野下的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传承、转型、创新、桎梏

江阴高中  张琴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全球化视野下观察明中期以后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把握中国在经济方面走向转型的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2、让学生归纳明清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发展,体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唯物史观)

3、在全球视野下,通过东西方发展的对比,运用史料使学生体验理解同时期西方世界在迅速发展,而中国虽然在经济、文化上也取得了发展进步,但是由于君主制度的桎梏,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认识到在对优秀文化继承的同时,需要对外开放,也要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明朝中叶以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清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教学难点:明清反专制进步思想、文学艺术的世俗化

教学过程:

导入:1519世纪中叶,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展示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海成就,早期殖民扩张地图、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工厂图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全球化开始,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国际视野下去观察思考我们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虽然依然在进步,但与世界相比已经是落日余晖,落后于世界潮流,打开学生的视野。

教学流程:

问题一:1419世纪中叶,中国在经济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阅读书本P8385归纳要点。

农业: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农耕技术进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

手工业:手工业取得进步,明朝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业市镇兴起,商帮出现,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综合国力: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

总特征:封建经济发展到顶峰。

教师展示中西方经济发展对比表格

时间

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西方经济发展情况

14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

15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

16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后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早期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

17世纪

18世纪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9世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了解中国明清时期经济的变化的同时,感受中国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专制统治的压制发展缓慢,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问题二:1419世纪中叶,中国在文化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阅读书本P8587归纳要点。

思想领域:王阳明心学,李贽提倡个性自由,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等思想。

文学戏曲:小说的兴起、昆曲长期流行、京剧兴起。

科技:科技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和徐弘祖《徐霞客游记》、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与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等。

教师展示中西方文化发展对比表格:

时间

中国文化发展情况

西方文化发展情况

14世纪

市民文化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15世纪

王阳明心学

16世纪

李贽

宗教改革

17世纪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要求建立“理性王国”

18世纪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在明清文化的发展中了解到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认识到一定时间的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活动的反映,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都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

问题三:1419世纪中叶,早期全球化给中国带去了哪些影响?

教师展示材料与学生一起进行问题探究。

材料: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毫无疑问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整理

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材料: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1674年,清朝廷把北京的观象台交给耶稣会士重新安排,耶稣会士建造了新的观象台,并使用了欧洲专门的仪器。

 ——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与学生一起探讨世界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问题四:为何明清开始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由盛转衰,落后于世界潮流?

教师展示材料与学生一起进行问题探究。

材料: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的冒险事业。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17561763年间的七年战争英国取得胜利后,把没有国境的海洋世界作为自己要征服的物件。戈德史密斯曾用这样的诗句歌颂他的同胞: “桀骜不驯的目光,举止高傲,我眼前走过了人类的统治者。”也就是说,英国人同样自傲。但他们不封闭,一直关注外部世界,也一直寻找机会拓展新的空间。

材料:明朝不仅嫌利玛窦绘制的《舆地全图》中国不居于世界中央,而且觉得把中国画得太小;清朝乾隆年间修的《清朝文献通考》认为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

材料: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                 

——费正清《中西对比500年》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文明进步发展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在传承本国文明的同时也要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并且进行创新。

问题五:在经济全球化加剧发展的今天,习主席称之为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该如何以古为鉴,正确应对?

材料: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

材料: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节选自习近平主席20143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生思考得出启示。

制度和文化创新、对外开放。

设计意图:知往鉴今,砥砺前行。学习历史了解过去是为了吸取教训,为了国家社会未来更好地发展,作为将会成为国家栋梁的青少年,更要能够在历史的学习中提取智慧,担负起国家建设的责任。

板书设计:


本课小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时,全球化就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谁闭关自守因循守旧谁就落后,谁能够积极的顺应它正确地应对它谁就能够抓住机遇领跑世界,你们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在这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需要你们,你们的奋斗能够让中国更美好,让世界更需要中国,世界也会更喜欢中国。

  • 阅读(180)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