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晔敏执教《乘法分配律》—导师屈佳芬点评 2020-11-07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缪晔敏 所在单位: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0-11-05 执教地点:临港实验学校行政楼二楼阶梯教室 执教内容:《乘法分配律》 参加对象: 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缪晔敏执教《乘法分配律》—导师屈佳芬点评

11月5日下午,缪晔敏老师在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进行了《乘法分配律》的课堂教学展示,屈佳芬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进行了研讨,最后导师屈佳芬总结点评:

乘法分配律是比较难掌握的一个运算律,缪老师今天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提问—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紧扣主题,感知丰厚

缪老师开门见山,板书出示:(8+4)×25,让学生根据之前的数学经验猜测和验证其它的计算方法。为了丰厚学生的感知体验,计算发现(8+4)×25=8×25+4×25后,缪老师适时启发学生:“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说明这两个算式相等吗?”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合作,找到了画图的验证方法,接着又结合生活经验解释了算式相等的原因。经历过三种验证方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从而揭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在含义。

二、举一反三,自主建模

在初步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之后,缪老师让学生自主写类似的算式再次来验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内化,沟通联系,最终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想加。)练习的设计也是层层递进,由例题相似的半填空式过渡到逆向的运用,省略形式的辨析拓展到多个加数的分配。教师都是紧扣本质追问:哪个共同的因数分配给哪两个数?这一系列的活动,促进了学生自主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在肯定这堂课的同时,屈校长也提出了一些细节性的修改建议:

1.    主例题的数据怎样才能体现“换一种算法”的必要性?是否可以考虑把原来的

(8+4)×25改为(10+4)×25?

2.    在验证的时候要注意顺序:先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来验证,再半抽象成图片(三角形、圆形或其它图形)的验证,最后抽象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验证。



附件:

    • 阅读(23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蒋晓婷课例点评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