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谦 《境界·信念·担当》 2021-04-1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境界 · 信念 · 担当

    ——南师大“研修”之感想

  张永谦

回首3个月来的研修过程,我有过恐惧,也有过喜悦!恐惧的是难以冠誉这一“头衔”,喜悦的是这一“头衔”可以鞭策自己的学习与工作。

作为一名已达“知天命”的中学老师,我每天起早贪黑,甚至两头只见星星,到底做了些什么?无非是按照程序重复着“昨天”的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急功近利的追求着我的学生成绩好上再好。于是乎,笛卡尔的“机械论”至今在课堂上“余音未尽”。我想,这不仅是我30年教学的悲哀,也是众多教师的悲哀!

    早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中央“深改”工作领导小组就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似乎也适用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那就是去掉陈旧的知识,去掉唯“机械”训练的能力,去掉唯分数衡量的杠杆,降低课堂效益的成本,补充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和新知识。

    南师大的培训,无疑让我在迷茫与阵痛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打开了境界,坚定了信念,坚守了担当。

境界——只在你我的心中

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清代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是我们熟悉的,也往往是我们“大而空的训话”。但怎样用于自身的教学,我们反思的恐怕很少。

22日王加强教授的培训中,我找到了答案。他的事例非常简单:“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传统的思维定势,便是一个历久不新的学术争论。王教授借用《人民的名义》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三种答案:“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来中来,到去中去”。对这三种答案的回答,就体现了我们的境界:现象的、觉悟的和哲理的。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要说,境界多大,教学理念、思想、行为就有多大。由此,我又想起了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是:一位闺蜜到朋友家,看到一栋价值上千万的别墅,她毫无犹豫的说:你买这样大的房子,打扫卫生还不累死你呀?她的朋友说:“我们家雇佣了保姆”。

另一个故事说:美国一个新的开发区建起大批工厂后,一位商人立即在此处开设了简易的宾馆、小吃等,生意非常火爆。另一位商人即在此建起了超市、物流、娱乐健身场所。

我想,这都是人的境界问题。这位闺蜜想不到能买起这样豪华别墅的主人,一定能雇得起保姆。相反,在我们国家或许更多的商人会随之开设更多的旅馆、小吃,形成“美食一条街”,最后都面临着倒闭。

教师的教学也是这样。我们一味的依靠那一点点陈旧的知识,机械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不能及时做到“三去一降一补”,我们不就是哪位闺蜜的境界吗?

浙江师范大学李润洲教授在《论教学的三重境界》中写道:

教学的三重境界意涵是:(1)无我教学——人虽在但只是人之身在,而人之思却缺席,不在场;(2)有我教学——师生主体身在场,且教学主体思在场;(3)个性教学——教学如教师其人的教学,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其逻辑进路是:(1)在教学意向上,由无我到有我再到个性;(2)在教学视点上,由聚焦知识到关注学生再到洞察情境;(3)在教学方法上,由有法到新法再到无法。其提升策略是:(1)明确教育信念,做个仁者;(2)培育教学智慧,做个智者;(3)彰显教学个性,做个勇者。

    结合王加强教授的事例,贯通李润洲教授的思想,回眸我们的教育教学历程,我可以大胆的说,教育教学需要境界,境界——只在你我心中。

信念——在不悔的追求中

信念属于意识范畴,是心的属性,为情绪和欲望指引方向。你的信念决定了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和欲望。当你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时,你会自动的把相似的信念收为己用,而把冲突的信念自动过滤。

    22日,王加强教授的第二个话题:你怎样认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问题,再次掀起课堂讨论的高潮。说实在,我非常认同我们班老师的看法: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业,他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共同责任,不能把“板子”仅仅打在教师的身上。因为这个命题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是有前提条件的。对此讨论历久弥新,网上也比比皆是,兹摘录一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这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

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但适合做教师的人中,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是有的。

话说回来,那些“会教”的、“教好”的老师,也不是一上讲台时就“会教”、就能“教好”的,更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

如果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学生没有取得自己期望的进步,教师应反思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及时总结提高,选择更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那么,就不仅是学生进步了,教师也进步了。

    这段理解与论述应该出自我们老师,他说出了我们一以贯之的共识,也可以说是对“素质教育”下的“教好”与应试教育下的“教好”作了深刻的诠释。但王教授用特教校的视频,从另一种视角回归了这句话的原点:信念,即不要轻易说“不可能”。

    由此,我又想到了习总“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秋天最难过的是没有收获的耕耘;人生最难过的是失去信念的寂寞”。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老师,既然我们选择了“孩子王”的职业,在教育教学的旅途中,当需要“过滤”情绪时,请想一想红军长征的理想信念,记住:信念——在不悔的追求中。

担当——在包容的负责中

自信的人一般都勇于担当,担当除了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同时也是敢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事。勇于承担重任,不计得失,就叫有担当。包容一切并对其负责,就叫敢担当。正谓之曰:“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曾是一代知识分子的铮铮誓言。当下“有激情、在状态、敢担当、善作为、能落地、出成效”也成为各级领导对职业工作的理念与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基础教育教师的担当,就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合格公民,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础。

    谈及国民的素质,程天君教授在《国民素质与教育反思》中,从当下的道德滑坡现象,直面人生。但我不认为这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回顾历史,早期儒家思想一直在倡导“仁”“礼”,即使是我们只看到“三纲五常”一面的程朱理学,也一直在规范人们的言行,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如,尤吾兵在《经济伦理思想与德性的媾和——朱熹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中写道:

在对经济利益求取的认识上……朱熹从道德哲学视角提出并论说了求取利益行为应限定在遵从“天理”的条件下进行,创造性地将经济生活和道德世界有机联系起来,平衡了德性对功利的强势境况,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价值导向,也就是朱熹经济伦理思想是以“天理”制导求利行为为其主要特征的。

梁启超较早提出培养合格的国民,倡导国民素质教育。他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我们不妨从反面看一看甲午中日战争以前的晚清国民:

人人皆以当官揽权为至要,挤入仕途者大贪,末入仕途者小贪。人人所切齿者,貌似痛恨贪腐,实则痛恨自己无缘贪腐,痛惜自己贪腐太少。有何等土壤,即有何等收成;有何等人民,即有何等政府。国家之风气,但知指天画地,痛责当道之人,仿佛世风日下,与已无关,却不知防微杜渐,正在于匹夫之责”四字。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执法犯法,此乃庙堂之贪也;米中掺沙,酒中灌水,鸡鸭里硬塞碎石,此乃匹夫之贪也。庙堂之贪,败坏法纪,匹夫之贪,败坏常纲,而匹夫犹愤愤不平于庙堂之贪。

这是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1894年呈交天皇的奏稿——《中国大势之倾向》。它的后果是加速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虽然,不足全信日本间谍的奏稿内容,但也不会是无中生有。这也说明提高国民素质不是一时之功,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需要一个过程。如,英国工业革命时,其造假、贩假现象也是比较泛滥的。其最终解决的方法是依法治国。

道德属于社会的“表面结构”,影响社会发展。对此,德国经济伦理学家J·科斯洛夫斯在《资本主义的伦理学》中写道:“经济不是脱离道德的,经济不仅仅受经济规律的控制,而且也是由人来决定的,在人的意愿和选择里总是有一个由期望、标准、观点以及道德想象所组成的合唱在起作用。”

由此,我要说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只是戴着显微镜看缺点,要用望远镜看到未来;要立足自己的课堂,恪尽职守,尽自己的努力培养合格的公民,践行:担当——在包容的负责中。


  • 阅读(139)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