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谦 ——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重读札记 2021-04-1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重读札记

张永谦

    2017年3月,市教科所发给我们许多经典著作。如布衣的《民国校长》、徐贲的《经典阅读》、[]阿伦兹的《学会教学》、[]申克的《学习理论》(第六版)、[]房龙的《圣经故事》、[]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等十余本名著。作为一名教师,我对《学习理论》情有独钟,因为它是“教育科学精品教材”,十年前读过韦小满等译著的第三版《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一、内容概要与主要特点

《学习理论》(第六版)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戴尔·H·申克(Schunk,D.H.)教授著,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何一希、钱冬梅、古海波三位名师译,201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学习的概念、原理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尽管学习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不断深化,但本书(第六版;下同)与其它教育心理学著作编写的目的基本相同,主要是让读者“了解学习的概念、原理和研究成果,特别是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介绍这些概念、原理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实际应用的例子”。

全书由十章组成。在绪论部分,论述了学习理论、研究状况、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学习研究的历史背景以及学与教的关系;第二章介绍了学习的神经科学知识;第三章介绍了学习领域很多年的行为主义理论;接下来的四章(第四—七章)分别介绍了当下学习的认知和建构主义观点——社会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以及认知学习过程;最后三章(第八—十章)讨论了和学习理论密切相关的话题——动机、自我调节以及人的发展。

《学习理论》突出学习概念的确定和解释、认知学习理论的阐述。核心部分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它首先介绍了学习理论的哲学背景及各流派所探讨的一些基本问题。然后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了神经系统与学习的关系。接着,本书用八章篇幅介绍了各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与学习相关的各种话题。

一是,从“教”的视角,结合实例着重分析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哪些因素影响学习,学习的原理如何在各种教育背景中应用,并增加和丰富了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部分。

二是,从“学”的视角,调整了若干内容。如,把“教学”由原来最后一章陈述,调整到第一章“绪论”部分;把“自我调节”“人的发展”问题,由原来部分章节分述,改为用两个整章篇幅分别讨论。

此外,由于研究的不断深入,本版索引融入了更多的术语,并且增加了一百四十多条参考文献。

“本书是一本了解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经典教材,其特点明显、应用性极强。”[①]P.489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整体性。本书中各种认知主义理论,展现了学习理论的大脉络。第一章结尾部分三个实例贯穿于始终,体现了整体观点,为学习原理、动机、自我调节及教学应用提供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

二是,新颖性。本书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采用新的视角阐释学习过程、学习与教学的关系,反映了理论的演变和研究重点的转移,有助于读者了解当前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下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带来启示。

三是,易读性。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避免一些专业术语的前置,增强阅读的连贯性、逻辑性和流畅性。如,较早地呈现第二章“学习的神经科学知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接下来的大脑功能、认知和建构主义学习原则之间的关系。每个章节从教学实践“对话”入手的开场白,贴切入题,既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又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章节中的“小结”和“拓展阅读”,既激发读者兴趣、抓住学习重点,又为读者获得更多信息提供了最新资源。

二、初读印象与回读心得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重点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尽管作者通过“三个实例”提供学习背景,但由于书中各种观点有的相近,有的对立,常常让人分不清;书中原则、概念又比较多,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关于学习的理论;加上太专业的术语,内容比较抽象,在读的过程中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我十年前读完(第三版)第一遍后,仍然似懂非懂,一片混沌,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关系。于是,抱怨著作艰涩,高束楼阁,不了了之。

       今年暑假,我一俟夏季闷热,闭门思过,再读著作渐觉“柳暗花明”;10月,教科所开展“读书展示汇报”时,我三读著作似觉“小肉之鲜”;12月,南师大王一军教授要求写一篇“读书笔记”,我四读著作之后终于“茅塞顿开”,理解了作者的苦心、匠心和衷心,理解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哲理。

1.明白了一些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如,教育者离不开“学习”二字,何谓学习?《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行为或按某种方式表现出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持久变化,它来自实践或其他的经历。”P.3其主要特征有三:(1)变化——行为的变化、能力的变化;(2)持久;(3)来自实践或其他经历,不是生理的自然规律,也不是遗传的因素。再如,“理论是一套用于解释现象的科学原理。”P.10 “建构主义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认识论,或者看成是对学习本质哲学层面上的解释。”P.223其主要方法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等。

2.追溯了学习理论的哲学背景。如,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的“唯理论”;亚里士多德、洛克、休谟的“经验论”,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之间的关系。P. P.4-7

3.理解了学习理论的演进线索。如, 20世纪初形成两大理论思潮,即蒂奇纳的结构主义和威廉·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两大理论体系: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其中,杜威将心理实验结果融入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为行为主义铺平道路;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学说;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巴普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属于这一范畴,其共同点是使用自省法(实验法)。认知主义由奈瑟创始,包括科勒的完形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理论等,他们的共同点是反对内省法,将意识分为互不相干的元素,强调“学习是对情境的理解或顿悟,是认知结构的变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形成的两大理论思潮: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前者创始人是皮亚杰(认知起源、图式、阶段),发展是布鲁纳的结构论、维果斯基的“发展区”;后者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罗杰斯的“情知统一论”等。

4.认识了各种学习理论的共同教学原理。一是,无论哪种思潮或学习理论,都有密切相关的话题——动机、自我调节以及人的发展。二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视角,在以教学促进学习方面,各种理论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教学原理:“(1)学习者通过学习的各个阶段而不断进步;(2)材料应该是有组织的,并且以小步子进行;(3)学习者需要练习、反馈和复习;(4)社会榜样促进学习和动机的产生;(5)动机和情境因素影响学习”P.19

三、实践应用与熟读精思

“本书的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有理论而无经验可能会出现误导……有经验而无理论往往会造成浪费,有潜在的危害性。”P.20理论和实践需要整合。为此,我曾做过不少尝试,受益匪浅。兹举几例:

1.概念学习:“大量的认知学习都涉及概念。”P.282概念学习主要指学习者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特征(关键属性)。如,教学“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探索”时,我使用了下列材料和问题教学历史概念,目的是通过情境,让学生了解历史概念包括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史实要素,形成知识结构,以及揭示史实要素之间蕴含的特定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问题:

1)“这场战争”指哪次战争?指出这一历史概念的开始时间。从结果来看,哪一条约的签订成为“界碑”的史实要素?

2)根据示意图,分别写出图片ACD所反映的重大历史运动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探索呈现的时代特征。

2.榜样行为。榜样行为是社会认知理论运用到教学的一个原理。“教师榜样能够促进学习和提供自我效能感的信息……同样,同伴榜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机和学习。”P.151在当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理念下,教学活动的合作学习,需要同伴榜样。如,教学过程中,我通常会使用下列语句:

你又有话说,很好,可是能不能把这个机会给你旁边的这位同学?

你终于要发言了,我们都在期待你!

座在最后的小组,你们离我远些,请你们先说……

没错,非常好!

慢慢来,慢慢说!(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平稳学生的急躁与紧张)

你的想法很特别……

没关系,你将两个意见都说出来。

互相讨论,有合作分的,对了,这才像样的,反应很好。(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

很有创意,给个GOOD,没有一组正确,没关系,你们应该不懂的……(学生无法完成任务时,教师的理解)

有创意,你这个说法可以启发我一样东西……(“启发”二字会很好的激励学生)

好,你提到“文献”这两个字,真厉害。

你又举手了,再给你一次机会。(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给学生提供新的机会)……

       3.图式使用。图式决定着人做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一概念最初由康德提出。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信息加工理论也认为,“图式可在原来图式的基础上,引起新信息的加工,即添加更新新的内容,会形成新的认识。”P.151如,

教学《洋务运动》时,我们可以选用《议覆张佩纶靖藩服折(1884年)》中的史料:“跨海远征之举,以整练水师、添备战舰为要;战舰足用,统驭得人,则日本自服,球案(日本侵占琉球群岛)亦易结。彼(日本)自变法以来,女意媚事西人……今年遣参议伊雄博文赴欧洲,考究民政……其注意在树交植党,西人亦乐其倾心亲附,每遇中东交涉事件,往往意存担护。”让学生体会李鸿章认知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并从国际视野理解中国近代演变历程。

初读与回读的经历让我明白:“读书要读经典的教材;要通读而不是片面地读;要整体读而不是碎片化的读;要读问题、读框架、读行为、读思想、读风格”;“要抓住概念分析,做好文本摘要;要重学习、吸纳和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与支持(实践)”。此所谓读书要得法。

经典著作本身具有力量和价值,领悟这种价值,关键在于我们读书过程中,“理解他们,以便让他们教诲我们”,而不是“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只有“那些当前用爱心和敬畏之心去观察的人”,才能读出作者的魅力和著作思想的魅力。此所谓读书要敬畏。

读书是学习与汲取,需要我们与作者、著作中的“人”连成一体。其关键之处在于体悟文本内容以及背后蕴含的情感、精神,以实现读书的价值,并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做到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相得益彰,进而实现自身价值,推进教育发展。此所谓读书要体悟。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也曾写道: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据此,但愿我们这些“领军人才”,能够借助平台,抓住机遇,明晰读书之趣、读书之要、读书之法和读书之意,做到百读不厌,熟读精思,并在“教学田野”中“知行合一”“精耕细作”“放声歌唱”,彰显教学的精彩。



[①] 本文标注均出自戴尔·H·申克著,何一希、钱冬梅、古海波译,《学习理论》(第六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版。下同。

  • 阅读(14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