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建设,一直是学校关注的热门话题,因为它是学校质量提升的关键。本书首先从引导教师关注儿童生活人手,反思目前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从幼儿园环境创设、游戏指导、适宜性发展等方面梳理课程构建的过程,书中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按照自我反思、问题策略、案例分享与实践运用的思路,帮助教师反思,带着问题阅读。
全书共有八章,每章均有不同的重点。理论结合实践,给予一线教师实际的指导。第一章概括介绍了课程整体框架以及包含的五个关键核心经验,帮助教师建立完整的概念。第二章和第三章聚焦班级文化和材料如何提升课程质量。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幼儿的兴趣特别出发教师的指导策略包含什么。
幼儿园的课程是什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能够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过程。以往,我们都是按照教材来制定课程,但这仅仅属于书本的课程,可能连教师的课程都不是。幼儿园课程如何避免小学化、成人化,就是要要将课程游戏化。目的是为了让课程更加贴近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特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孩子能参与课程吗?能。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一点也不逊色于教师主导的课程,幼儿有能力专注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步骤一:最初的准备(环境和物质),步骤二,支持幼儿游戏的方法(从幼儿兴趣点出发),步骤三:丰富和增加游戏的复杂性,(对于幼儿的兴趣点不断深入)步骤四:供幼儿展示和表征的不同方法。其实这四部曲,在我们上学期的主题生成课程中也进行了初步尝试。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注意观察,正是有了观察的积累,才能引发幼儿的主体地位,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慢脚步,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探索,让课程充满乐趣,把授课内容掺杂在游戏活动里面,让幼儿的学习热情发挥。
在该书的指导下,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改造园所课程设置,努力做到基础性课程幼本化、特色性课程创新化,建构幼儿为本、体现综合、动态发展的新形态。从基础课程角度来说,我们在学习新教参(新版百科画册)的基础上,全盘审视原基础性课程计划方案(包含主题计划、周计划),删除部分过于强调幼儿片面技能练习的活动,增加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调整原计划中偏重于集体活动轻区域活动和生活活动以及五大领域中重语言科学艺术轻健康社会的结构安排;改变原来年级组统一制定课程计划的模式,除了部分预设的课程(一学期3)以外,鼓励班级教师注意观察,把握幼儿的日常时刻,适宜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寻找最真实的生活智慧,将幼儿的主动发现纳入课程,增加幼儿的想法和理解,形成因班因人而具有个性的微课程。从特色课程角度来说,借力十三五规划课题“阅读工作坊促幼儿多元发展的实践研究”,进一步关注工作坊的管理、运作、操作样式。同时,我们聚焦“对课程游戏化资源的再开发”, 挖掘对课程和幼儿的发展有益的社会公共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的课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从一开始的排斥变为放手,幼儿从一开始的被动变为主动,课程渐渐有了它应有的模样。我们由衷地感慨:在课程中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需要不断得到强化,发挥孩子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内容,使它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这样才能成为终身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