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教育与课程相遇
——以大班“系鞋带”活动为例谈课程的适宜性开发
江阴市月城中心幼儿园 钱丽兰
【摘要】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将来踏上社会独立生活的必要条件。生活课程来源于幼儿生活,以教师的预设为起点,以幼儿的生成为发展目标,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两者互相交融,互促共生。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建主题思路。注重幼儿的记录表达,分享经验。利用绘本引领、区域游戏、变废为宝等多途径、多方位帮助幼儿学习系鞋带技能,并对材料持续探究引发深度学习。
【关键词】生活课程 多元发展 深度学习
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务。《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家长过度保护幼儿及包办代替的现象,导致幼儿在一些具体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缺乏一些相应的技能,表现在不会自己穿衣服,叠被子,不会系鞋带等。而《指南》在健康领域目标中明确指出:五到六岁幼儿要学会自己系鞋带。然而现实生活中,幼儿会系鞋带的却寥寥无几。为了解决这一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我班以“系鞋带”这个话题开启了一段师幼共同创生的探究之旅。
镜头一:初遇鞋带,无比欣喜。
一次晨间来园时间,孔馨钰穿着一双系着鞋带的新鞋向同伴炫耀:“看,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新鞋子,上面还打了个漂亮的蝴蝶结。”孩子们纷纷围观,目光中带着羡慕。萱萱说:“我可从来没有穿过系鞋带的鞋子,因为妈妈说我不会系。”彤彤说:“我也是,妈妈说系鞋带的鞋子很难打结,所以从来不给我买。”看着孩子对系鞋带的的鞋子如此好奇,于是我抓住契机,在晨间谈话时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讨论中发现,班里竟然只有五名孩子穿过系鞋带的鞋子,其他孩子都没穿过。
看来家长的过度保护,不信任,剥夺了孩子系鞋带的权利和机会,使得幼儿得不到锻炼而丧失了这一技能,而孩子对系着蝴蝶结的鞋子却羡慕不已。面对现实存在的矛盾,带着对生活课程的思考,我以教师的预设为起点,以幼儿的生成为发展目标。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两者互相交融,互促共生。开展以下活动:
一、利用家长资源,共建主题思路。
合理利用家长资源,能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增添很多能量。在主题开展之初,我下发了一张“与您相约,共建主题学习之旅”的邀请函,向他们介绍了孩子目前对系鞋带很感兴趣,并向家长讲述系鞋带主题开设的一些思路,希望家长能支持孩子,与孩子一起开启一段学系鞋带的难忘之旅。良好的沟通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他们带领幼儿去网上淘鞋子、去商店买鞋子。在买鞋、试鞋的过程中,孩子们与鞋带亲密地接触,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了鞋带的秘密,有的鞋带扁扁的,有的鞋带圆圆的,鞋带的颜色各不相同,有的还是彩色的。这次买鞋之旅给了他们全新的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将教育隐含与生活之中,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魅力。”孩子在与鞋带的亲密接触中,或观察,或触摸,或摆弄,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丰富认知,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活动,他们认识了鞋带的材质,颜色以及粗细的多种不同之处。
二、记录表达,分享经验。
经验的分享能使幼儿相互学习,不断拓展。来到幼儿园,我们让幼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用绘画的方式画下来,并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同伴的互动分享再一次丰富了孩子对鞋带的认识。这就是生活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最大收获,他们能以自己的兴趣点为内驱力,主动地去探索未知,建构知识,获得体验,这远比集体教学中去认识一些鞋带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三、多方收集,开阔视野
小鞋带引发了大思考,原来鞋带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那么,为什么要系鞋带?圆鞋带和扁鞋带哪个系起来更牢固?不同材质的鞋带系起来是怎样的体验?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问题促使孩子想收集更多的鞋带,通过操作、摆弄,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因此,我鼓励孩子通过上网搜索、走进社区、询问亲友,多途径、多方位收集鞋带。
通过预设与生成的相互交融,下面引发了关于鞋带的课程:
鞋带的秘密 |
课程来源 |
发展价值 |
鞋带的作用 |
问题 |
知道鞋带能调整鞋子的松紧度,并能使鞋子美观。 |
鞋带的种类 |
发现 |
知道鞋带有颜色、材质、粗细等不同,不同种类的鞋带带来不同的功能。 |
鞋带的系法 |
需求 |
了解不同的打结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系鞋带。 |
穿鞋带的方法 |
问题 |
了解穿鞋带的几种方法,体验花样系鞋带的有趣。 |
孩子们初遇鞋带,第一次有了与鞋带的亲密接触,感受着鞋带带来的美好体验,穿上系着鞋带的鞋子,成了他们为之兴奋又激动的事。
镜头二:鞋带惹的祸。
曾有这样一段时间,班里的孩子高兴的穿着系鞋带的鞋子,却经常上演着这样的一幕:一次晨间户外游戏中,楷楷的鞋带松了,在奔跑的时候被轩轩踩到,摔在地上大哭;吃饭时,瑞瑞的鞋带松了,自己不小心踩到,汤和饭撒了一地;均均的鞋带松了,他蹲在地上,怎么也系不到一块儿。
怀着美好的心情,穿上系鞋带的鞋子,随之而来的一幕幕却是孩子因为鞋带遭遇了囧境,有几个孩子打起了退堂鼓,不想穿系鞋带的鞋子了,此时孩子遭遇挫折与失败的心路历程,不正是我们开展挫折教育最好的时机吗?因此,我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教育契机,生成了“鞋带囧事”系列活动。
活动一:画囧事。在穿着系鞋带的鞋子时,你遇到了哪些囧事?我让孩子们回顾自己的经历,并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下来,有利于帮助孩子将过去发生的情节进行梳理总结,绘画的过程也是孩子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外界倾诉的过程。
活动二:说囧事。孩子们将绘画的内容向同伴分享交流,并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鞋带经常会松落。经过讨论交流,孩子总结出鞋带系得松、经常跳跃、左右脚踩到都会导致鞋带掉落。还有一位孩子发现他的鞋带是圆形的,所以很容易掉落。为了证实这个小发现的正确性,我让幼儿进行统计,一天中圆形鞋带和扁鞋带掉落的次数,最后发现结果真是如此。为了防止鞋带掉落,我让幼儿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鞋带不掉落?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系紧一些,有的说走路时要小心一点,防止踩到。通过说囧事,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中各抒己见,不仅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引发他们对事物的缘由进行深度思考,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三:学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让孩子对鞋带问题进行了投票,最后统计数据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系鞋带。随之,关键性问题产生了,系鞋带是一项技能,需要动作的协调和手指的灵活性相互配合,为了解决不会系鞋带的问题,我采用以下方式帮助幼儿学会这一技能。
1.绘本引领,重燃自信。
绘本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它将生活的哲理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好看的画面传达给孩子,使孩子在愉快的阅读中实现价值观,情感得到滋养。绘本《神奇的鞋带》、《淘气的鞋带》,为孩子们传达了其实系鞋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有趣和快乐的事。绘本欣赏有力地消除了孩子的畏难情绪,使他们重拾对系鞋带的热情。绘本故事的感染,激发了孩子的内在动机,故事中主人公与鞋带的独特体验给了孩子生活的启迪,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积极的情感,为克服系鞋带的困难重新找回自信。
2.区域助力,增强趣味。
当学习的任务需要通过游戏的力量来满足,区域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平台。我们将系鞋带的技能渗透于不同的区域。如在益智区开展漂亮的蝴蝶结活动,通过给娃娃穿上漂亮的衣服,在上面打上漂亮的蝴蝶结,并与数学的分成巧妙结合,使打蝴蝶结不再是一项机械的操作,而是一份快乐的体验。在科学区帮助动植物找到相关联的匹配,用鞋带连线,并打结。在美工区自己创作一双漂亮的鞋子,并穿上鞋带,打上蝴蝶结。一幅幅漂亮的美术作品便诞生了。一个个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区域材料使孩子们在乐此不疲的游戏中渐渐地学会了系鞋带的方法。区域游戏也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内在动机,他们不再觉得系鞋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而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游戏经历。在游戏中,他们不断调整自我机制,不断激发自我能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3.变废为宝,巩固技能。
在生活主题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收集了很多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其中鞋盒是他们带的最多的东西。对着教室里满满的一堆鞋盒,我让孩子们思考可以做哪些有关系鞋带的玩具呢?有的说:“鞋盒方方的,可以做成一件衣服,用鞋带系起来,我妹妹的衣服就是这样。”有的说:“可以在鞋盒上画只蝴蝶,用鞋带做花纹装饰。”有的说:“可以画一只小白兔,身上的衣服系上鞋带肯定很漂亮。”灵感是行动的助推剂,孩子们新奇大胆的想象,激发了他们创作的动力,他们或剪,或画,或裁,创意的灵感在实践的操作中得到释放。这是我们班孩子创作的一些鞋盒玩具。通过变废为宝,孩子们亲自构思,大胆创作,不仅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使他们对系鞋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做做、玩玩的氛围中不断挑战着自我,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情景中不断巩固着系鞋带这个技能。
通过画囧事、说囧事、学方法,孩子们从一开始的遇到困难想放弃,到后来的喜欢系鞋带的游戏,他们还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到了一些自己发现的系鞋带方法,并和同伴分享。他们经历了从失败——想要放弃——重新找回自信,最后能坚持不懈地做好一件事的心路历程,小小的系鞋带活动一定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一些触动,这个触动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项技能,更让他们懂得了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此时,生活教育与社会体验教育互相交织。
镜头三:鞋带带来的惊喜。
一次区域活动中,菲菲在美工区拿着一根鞋带在手上绕来绕去,最后形成了一朵小花,她惊喜的和同伴说:“瞧!我用鞋带做了一个漂亮的小花手链。”她的创意吸引了其他孩子的目光,他们也纷纷效仿。游戏结束后,我让菲菲上来分享,把自己的创意玩法向大家推广。一时间“鞋带还能怎么玩?”成了班里最热门的话题。
教师以追随孩子的兴趣点为支撑,以满足他们游戏的需求为价值回归,师幼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一、材料支持,获得多元发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充分与材料互动,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为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我给每位孩子发了几条鞋带。让他们在平时的空余时间都可以拿出来玩一玩。材料的支持,激发了他们对游戏的探索热情。美工区中孩子们用鞋带蘸上颜料,任意的在纸上挥洒自如,最后借形想象画出小刺猬,怪兽等形象;百变鞋带游戏中孩子们用鞋带缠绕做出小人、蝴蝶、五角星;科学区中孩子们在pvc管上玩起了蜘蛛大战昆虫的游戏,扮演蜘蛛的孩子不停地用鞋带缠绕打结,结网,防止小虫的侵入。语言区中,孩子们用鞋带牵线,利用鞋带由高到低加速的方式玩起来了飞鸽传信的游戏。
创意无极限,一根小小的鞋带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们在活动中自由探索,自发表达,自主创新。游戏不仅赋予了孩子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还使他们养成了善于思考,大胆创新,主动交往,相互合作,坚持不懈等良好品质。
二、持续探究,引发深度学习。
1.观察:发现兴趣源头
一次自由活动时间,芷怡发现她的鞋带和小椅子的高度是一样的,她惊喜地喊来同伴看她的新发现。一旁的小毅说:“这根鞋带有多长,凳子就有多高,我看过爸爸在家里量过。”芷怡说:“那我们没有尺啊。”程程凑过来说:“保健阿姨那有,我们前几天才量过身高呢。”我支持孩子去保健室量一量,两个孩子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刚好是50cm。我顺势引导,启发他们到其他地方量一量,还有哪些物体的高度或者长度也是50cm。他的经验很快在班内推广,孩子们用鞋带开始了测量活动。
2.问题:让探究持续深入
但随即而来的问题出现了,孩子们发现自己的鞋带跟别人的长度不一样。我鼓励幼儿回家用工具量出正确的长度,最后统计发现网上买来的鞋带共有三种规格,分别是50cm,80cm和一米。我鼓励孩子用三种规格的鞋带去量一量,找出周边生活设施中有哪些物品正好是这样的长度。在一次测量中,孩子们发现班里有一个柜子刚好用到一根1米长的鞋带,但用两根50厘米的鞋带也刚刚好,最后得出结论,两根50厘米长的鞋带就等于一根1米长的鞋带。而且他们在家里用尺测量的过程中还知道了长度单位1米就等于100厘米。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只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材料,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孩子们反复操作,他们定会给我们带来意象不到的惊喜。
3.记录:让抽象转向直观
《指南》中指出:“要让孩子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的元素,等着孩子去发现,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奇妙之处。这次测量活动给了孩子一次全新的数学体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随机测量,发现了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高度。但幼儿随机测量的结果可能只会在他们的脑海中转瞬即逝,为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直观具体,我鼓励孩子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并与他们一起设计记录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使孩子逐渐掌握了记录的方法,并做好分类统计。
在真实的自然生活环境中,孩子们学会了初步的测量统计,归类整理的方法。他们品味着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一次小小的发现引发孩子持续地探究,不断走向有深度的学习。这正是生活教育与课程最完美的相遇,孩子在真实的实际操作中,在有趣的游戏愿望驱使下,掌握了最朴素的数学知识,这比我们刻意创设情境的课堂教学更胜一筹。
以“系鞋带”为主题的生活教育课程仅仅只是一个开端,等待着孩子们去发现、去探索的新知还有很多,我们老师不仅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还要有敏锐的课程意识,善于捕捉到孩子在行为中有价值的东西,使课程来源于生活,追随于幼儿的兴趣。每一个生活情景都有可能蕴含课程资源,但只有和幼儿生活实践经验相互整合,才能开发出适宜幼儿的课程资源。幼儿在真实的,开放的情境中自由地探索,思考,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课程资源也会在不经意间不期而遇。我们珍视生活教育带给孩子的独特价值,我们也期待课程由生活教育带来的生长点,生活教育与课程的完美结合,再次印证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句: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参考文献】
1.侯素雯、林建华主编.《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这样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2016年11月第四次印刷;
2.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2016年8月第15次印刷;
3.施燕、韩春红主编.《学前儿童行为观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2016年8月第8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