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艳老师分享论文《奖励,甜蜜而悠长》 2021-07-11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幼教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幼儿园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奖励,甜蜜而悠长》

奖励,甜蜜而悠长

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奖励带给孩子愉悦的体验,实现本我的满足。教育是帮助孩子内心成长,调动人的积极性,而奖励便是其中很重要的正向动力。逐步从本我向超我发展, 

奖励的学问很深。但是效果确实是看得见的,曾经组织过很多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印象最深,名叫“小班自理能力总动员”。活动中既有激动人心的亲子挑战竞技,又有直击心底的颁奖典礼(类似于“感动中国”)。 反思活动,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巧用了多种奖励:1.比赛中,幼儿完成穿衣服一关,家长方能开始投放图形入盒,反之家长完成夹弹珠后,幼儿开始小勺舀乒乓球入瓶,此为相互的行为奖励。2.挑战赛完成一轮,每个家庭可获得一个笑脸贴在孩子身上,十分自豪,此为展示性的奖励。3.所有挑战结束,笑脸最多的家庭有机会播放在家中亲子练习自理能力的视频,此为分享交流的奖励。4.自制奖状,在奖状中每个家庭商量后,填入孩子的进步,如:“闪电宝宝”、“细心宝宝”、“不怕失败宝宝”等个性十足的奖项名称,每个孩子都有奖,但内容不一,且是家长与孩子一同商定的,毫无争议,皆大欢喜。5.颁奖典礼不仅颁奖给孩子,教师也预备了给家长的奖状,有“最放手”、“最耐心”、“最动脑”等奖,一边发奖,一边煽情地介绍实例,感动了所有家长和孩子,也让他们更加意识到必须家园合作一起努力。在活动中幼儿和家长以游戏形式展现自理能力学习的成果,家长参与其中,不仅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进步,还折射出了家长们背后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让家长深刻体会,孩子的培养必须家园一致。

奖励如此有用,是否越多越好呢?我认为——

一、奖励是公平的。

从小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共识:奖励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在小班开始,对于必须掌握的常规要求,经常采用幼儿理解喜欢的方式民主选举,例如多种方式的投票选举:投积木比高矮(见附1)、摁指纹点赞比多少(见附2)等等。

幼儿参与其中,逐渐养成习惯,自然而然地,孩子们就会公平客观地看待奖励,也把这种正面信息转给家长,使家长认可和支持。

3-6岁幼儿非常需要适当的鼓励的,奖励是正强化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幼儿社会性逐步发展,建立自我认知,奖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而对于全体幼儿来说要公平,但非一刀切。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即设定一个目标,但对于达成目标的时间没有限定,只要幼儿达到了,就可以自动领取奖励,并且可以向下一个目标继续努力。有点像游戏中的通关。幼儿在目标的激励下,他律化为自律。例如:灯谜挑战活动中,不论时间长短,不选择哪些谜语,只要猜对50个,随时带走礼物。这就顾及了不同水平和速度的孩子,使其都能得到奖励,只是时间有先后。

二、奖励是科学的。

孙子兵法》云:「赏其先得者」,「卒善以养之」均是奖励的方法,关键在奖罚分明,不偏不倚,并能切实落到赏处。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人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

1.奖励的形式多元化。

奖励的形式要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是具体物品的奖励,更提倡多一点情感上的勉励:如温暖的拥抱、甜甜的赞美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颔首。孩子喜欢有奖品在手的拥有感,但更享受被喜爱的感觉。孩子都是敏锐而善于想像的,他们自己就可以创意出无数的奖励方式:比如奖励表演一个节目,奖励做一次小快递员、奖励看一本书、奖励做一回小老师等等。不妨多问问孩子,一定会想出各种奇妙又实用的点子。如:做一回小老师或值日生;把班里饲养的小兔子带回家一天;和老师一起去餐厅午餐;教师给学生家长发表扬短信并让家长读给孩子听;挑选CD给同伴看,或选择一本绘本,让老师读给大家听;做一次图书管理员;可以优先选择换座位,;帮助大家准备文具并放到桌子上;自由活动时第一个挑选玩具等。孩子们体验到多种多样奖励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更高啦!

奖励多样且要用的恰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在小班的进餐后会得到一个小贴花,集满规定数量的贴画后可以换一个小东西(小书、卡片、小玩具等),当然,得贴花的条件也是根据幼儿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如不挑食、姿势、整洁度等,在较长的时段内逐步地提升要求。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阶段中间可以适当空出一段时间,搁置一番后再开始,效果会比连续应用更好。

2.奖励的内容科学化

奖励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过于频繁或浮于表面的奖励起不到预期效果,如口头表扬,就必须注重针对性与发展性, “你今天认真听了,所以回答得很完整,比以前进步了,好棒!”就比“你真聪明!”更适合,能驱动幼儿继续努力。成人的激励,最好与孩子的自我评价和预期一致。脱离实际的评价和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不相符,对孩子同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觉得是个心理负担。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老人通过奖励钱的方式让打扰他的孩子们自动离去的,相信大家都听过。老人通过巧妙的递减奖励弱化了孩子的行为,得以安享晚年。过度合理化让孩子的激励由内部转到外部,而那些曾经得到奖励的孩子一旦得不到奖励,他们对事件的兴趣就会降低。因此使用奖励也需谨慎适度并且讲究科学。

3.奖励的时机即时化

奖励讲求时效。根据斯金纳的思想,即时的奖励是最有效的。曾经有这么个故事:祖母的规矩是要求孩子在吃甜点之前先把他们的胡萝卜吃掉。可以用这个规矩来成功地引导孩子的行为。把它应用到幼儿教育中,就是引导孩子先完成不喜欢但却必要的,再奖励去处理喜欢的,“祖母的规矩”证实了奖励非常有效,先苦后甜的做法是明智而合理的。因而在一日生活中,很多环节都应用到了这一做法,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先参与新的游戏,习得新的游戏方法及规则,掌握的幼儿先奖励去玩一会儿滑滑梯,有了滑滑梯奖励,幼儿对于体育游戏的专注度及规则的自我内化变得更好,活动的有效性大大提升。再如,事实证明有一些能力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于是在幼儿系鞋带的生活能力培养中,教师每天给幼儿提供一根不同色的鞋带,系在椅子上,系好后便能进入区角游戏,且一周下来每天都能系好蝴蝶结的孩子还可以获得优先选区和延长游戏时间的奖励。以上做法便是借鉴了“祖母的胡萝卜”中的做法,让幼儿感受到奖励就在眼前,只要努力争取。尤其是低龄幼儿,当表现出色时,他心里会期待和表现相匹配的奖励,这时候如果不能满足,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感觉,所以奖励须即时。

奖励总是渗透在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伴随幼儿的成长,所以奖励如糖甜蜜而悠长,教师便是给糖的人,给什么糖,什么时候给,给多少,须细细揣摩。

 

单位:江阴市西郊中心幼儿园  

姓名:周金艳

  • 阅读(5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