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杏霞发表文章《以课程审议支架小社团式混龄活动的开展》 2021-07-13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幼教 资源类别:发表文章 资源年级:幼儿园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以课程审议支架小社团式混龄活动的开展

 

    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审议就是通过集体智慧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商议并作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在我园“小社团式混龄活动”的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尝试和幼儿一起开展课程审议,以更好地促使幼儿在小社团活动中的自主选择,推进幼儿自主游戏的深入开展。

    一、关注幼儿兴趣,审议课程内容

   幼儿园课程应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关注不同发展领域的关键经验,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内容。

    1. 前审议:以满足幼儿游戏兴趣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小社团活动可以开设哪些项目?从何而来?这是审议之初老师们问得最多的问题。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我们在各个班级调查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和游戏兴趣,发现幼儿喜欢的社团项目来源大致分为五类,即学习游戏、生活经验、传统节日、外出参观和引进课程。由此,我们通过课程前审议,梳理小社团活动课程核心经验,并就小社团活动内容的可操作性进行讨论,审议其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幼儿兴趣、是否从幼儿认知规律出发等问题。

    2. 中审议:以促发幼儿深度探究与主动学习为立足点

    幼儿的深度探究与主动学习,是小社团活动的重要目标。教师的观察发现与有效支持,则是促发幼儿深度探究与主动学习的关键。课程中审议,聚焦活动的推进,研究幼儿的发展与教师的支持。如老作坊小社团活动,为了创设合适的皮影小剧场,从投票选址、草图设计到现场搬迁、幕布改造,教师始终追随幼儿的脚步,不断生成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活动内容,通过适当的内容转移和整合,促发幼儿的深度探究与主动学习。

    3. 后审议:以反思课程经验与深度发展为切入点

    课程的后审议重在积淀,促使教师进一步反思、探讨,梳理经验,促进课程的园本化发展。我们采用实例研讨、经验分享、课程理念再思考等形式,引导教师交流分享,讨论后续需要调整的地方,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做准备。

    二、追随幼儿脚步,审议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课程推进的质量。

    1.资源筛选:审议其教育价值

如环境资源的筛选和利用,我们从幼儿活动需求出发思考场地改造和材料调整,对幼儿园户外场地进行实地审议,规划建设充满野趣的小社团活动场地。废弃的攀爬绳,变成了富有童趣的音乐长廊,错落有致的各式自制乐器,吸引着孩子们持续参与小社团活动的兴趣;拆除破旧的大型器械,改建成拥有生活气息的种植园,孩子们在这里种植、收获,不断生发有意思的种植课程活动;改造废弃的院落,增添玩水设施和材料,让孩子们在嬉水游戏中自由交往、自主探究;合理利用教学楼的墙壁、弄堂和围墙,增添材料架,孩子们在涂鸦墙上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美丽画卷……

2.资源利用:审议其经验转化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资源的有效利用,实际上就是把资源还原于生活、还原于经验,建构具有丰富游戏学习信息的幼儿园生活,建构一段以幼儿认知与发展为基础的幼儿成长经历。

我们把经过筛选的各种资源运用到小社团活动之中,使之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或幼儿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与之互动,获得发展。如, steam小社团活动中,孩子们对园内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统计、挂牌和认养工作,从而了解树木、花卉的名称、数量以及相关的植物知识,整合了计数、认知、科学、表达、情感等一系列自主活动的精彩体验。

    三、聚焦幼儿问题,审议课程机制

  小社团式混龄活动课程,以混龄游戏为基本的课程活动机制。如何让幼儿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社团,如何区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以便于组合混龄伙伴及教师观察,如何充分发挥混龄游戏促进异龄儿童合作交往的社会性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在推进课程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问题:如何能快速找到社团

由于社团活动场地较分散,室内室外、底楼到顶楼,每次,社团活动时总有孩子找不到自己的社团。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和幼儿一起讨论制作社团活动海报。从海报的内容,海报的设计,海报的制作,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孩子们参与制作的海报,不仅有各小社团的活动内容,有活动规则,还有快速找到社团的路线示意图。

2.问题:如何区分不同年龄段幼儿

“谁是弟弟妹妹?”“我找不到哥哥姐姐。”问题的出现,是开展师幼审议的最佳时机,也给了老师和幼儿发挥想象、展现智慧的无限空间。在共同商量和交流讨论中,每个社团都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利用一些带有显性特征的游戏标志物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帽子、头盔、服装、发饰、围裙、袖套、鞋套等。

3.问题三:如何真正做到“混龄”

“大带小、小随大”的活动方式,是我们常用的混龄模式。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进入社团活动,大年龄幼儿乐于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帮助弟弟妹妹解决实际问题;小年龄幼儿通过哥哥姐姐的耐心引领,愿意和哥哥姐姐交流互动,倾诉自己的问题,寻求帮助。开放式的社团空间,幼儿主动发起的协作与沟通,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同伴交往越来越自如,混龄合作也越来越丰富。

四、立足幼儿发展,审议课程评价

持续发展是课程评价的一把标尺。从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出发,我们从幼儿发展和教师发展两个维度展开评价。

1.幼儿发展性评价审议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托,参照本园“课程发展评价体系”,设计符合我园实际的小社团式混龄活动课程幼儿发展评价体系,采用教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全面评价。发展检核表法、访谈法、表征、轶事记录法、声音或影像资料法等方法的运用,帮助我们及时分析幼儿发展状况,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促使教师在评价中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2.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审议

即聚焦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展开评价审议,包括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解读能力、对课程内容的执行能力以及对课程效果的反思能力。一是阶段性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着眼点,重点帮助教师清晰“儿童立场”,以交流促进步。二是现场调研,在园部、年级组等不同层面推进,以教师感到困惑、等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调研重点,年级组教师共同参与调研细则的制订。三是学期末的项目交流,以年级组或园部交流的方式,分享教师在项目活动中的研究成果,促进教师课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 阅读(59)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