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杏霞发表文章《混龄表演小社团中培养幼儿表演兴趣的实践研究》 2021-07-13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幼教 资源类别:发表文章 资源年级:幼儿园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混龄表演小社团中培养幼儿表演兴趣的实践研究

社团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普遍出现于大学,成人团体中。如:文学社团、话剧社团、舞蹈社团等。“小社团”是指借用社团活动这种形式,由幼儿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活动组织形式。“混龄小社团”是指遵循幼儿兴趣和需要为中心,以幼儿个性发展为宗旨,一种有共同的机制、打破班级界限、幼儿年龄界限,低架构、高开放、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混龄表演小社团是指以表演活动为主,以中大班幼儿为共同参与活动主体,创设宽松的表演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表演的小社团活动。

在以往的幼儿表演兴趣的研究中主要是以表演活动、集体表演活动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应该说关于幼儿表演兴趣的研究,在国内幼儿园已经比较普遍,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小社团活动的实践研究中如何打破幼儿年龄界限,选择合适的内容,创设合理的环境,运用适当的方法策略培养幼儿的表演兴趣目前为止还是一块处女地,值得我们去深思与挖掘。因此,我确立了“混龄表演小社团中培养幼儿表演兴趣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混龄表演小社团中培养幼儿表演兴趣的实践研究是指在中大班幼儿混龄表演小社团活动中,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采取合适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表演兴趣,探索幼儿主动参与、积极表现、自主探索的实践研究。在混龄表演小社团活动的实践研究中如何打破幼儿年龄界限,运用适当的方法策略培养幼儿的表演兴趣呢?教师主要运用了以下策略:

一、自主参与,营造演的氛围

混龄表演小社团活动的“主人”是幼儿,幼儿作为表演小社团活动的主体,不仅在表演小社团中拥有自主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利与可能,也应当在表演小社团环境的创设和布置上拥有发言权。中、大班幼儿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与建议,因此在创设表演小社团的环境时,我首先和孩子一起商讨如何布置,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孩子们的想法我与孩子共同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如:化妆间、表演舞台、相关服装和道具等等。同时,创设自由、宽松、自主的表演小社团氛围,使幼儿处于最佳的身心状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社团中,表演兴趣得到最大的激发。例如:在表演小社团中,我尝试让幼儿自主布置表演场景,从尊重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幼儿提供了表述想法的机会,创设了幼儿自主取放服装道具的环境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表演活动的“效率与效果”,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意识、引发了幼儿的自主行为,让幼儿感受到了表演活动的乐趣。虽然幼儿自己布置的场景有些还不是很合理,但每个幼儿都很投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充分体验到了表演的快乐与满足。

二、以退为主,给与演的空间。

混龄表演小社团是由中大班幼儿组成的小团体,无论是章程的制定、内容的确定、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幼儿与同伴相互商量、共同合作来完成。通过混龄表演小社团活动能促进每个幼儿在自身原有水平基础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本课题以培养幼儿表演兴趣为目标,根据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表演小社团为载体培养幼儿对表演的兴趣。强调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表演经验,体验表演乐趣。教师在混龄表演小社团活动中更多地承担着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小社团是教师指导幼儿小社团的前提,只有建立在观察小社团活动基础上的指导,才能对幼儿小社团活动有促进作用,才能有的放矢的帮助幼儿获得发展,才能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做为一个教师,在小社团活动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幼儿,并对幼儿在小社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对幼儿在小社团活动中的好的想法,有创造性的活动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不仅能使幼儿更好的进行下一环节的活动,而且,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演欲望。例如:在混龄表演小社团活动《妈妈想你啦》中,有两个孩子同时争抢一个头饰,这时教师并没有介入指导,而是以观察者的身份静观其变,给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最后他们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里,教师的“退”充分给予了幼儿自主小社团活动的空间,让幼儿更自主的表演。

三、有效介入,激发演的欲望。

1.启发性、商谈式的语言

当幼儿在混龄表演小社团活动中出现问题或是遇到问题无法顺利进行的时候,教师可尝试用一些启发性或商谈式的语言帮助幼儿分析现状,理清思路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表演《小红鸟》活动中,扮小红鸟的幼儿遇到小动物时,只是简单地问一句“我美吗?”说完就走了,表演情节很枯燥。于是教师用语言启发:“小红鸟觉得自己是最美的,向小动物炫耀的时候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它会怎么想,它看见小动物时可能会说什么,脸上的表情是怎么样的?”除了让幼儿进行小组和集体讨论,教师还请他们用动作来表示。因为有了相应的铺垫,孩子们在接下来的表演内容就丰富多了。就这样,教师在恰当的时机,通过启发性、商谈式的语言介入指导,使得整个表演过程中幼儿的的思维活跃了许多,对一些新增情节的表现也由模仿发展到再创表现,表演的情节更为丰富、充实。

2.暗示性的动作引导

“暗示性的动作引导” 即利用教师的动作、表情、眼神等让旁人不易觉察的肢体语言对幼儿小社团活动性提示,这种方式在某种场合下,可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在《狼大叔的红焖鸡》 表演中,扮演面粉之一的小宇小朋友因为围兜太大,怎么摆弄都会滑到地上,显得很着急。他用眼睛看着我,希望得到我的帮助,但是我并没有走过去,只是远远地对他做了一个夹夹子的动作,小宇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快他在化妆间找来了两个夹子,将围裙夹在衣服两边的口袋里,处理好了围兜小宇开心极了,我也在远处对小宇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可见,在混龄表演小社团中,教师的介入指导有时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行为示范就起到了一个暗示作用,通过这个暗示作用,幼儿获得了启发,解决了问题,使小社团活动得以深化和发展。

3.材料的隐性介入引导

丰富的道具、材料是幼儿进行混龄表演小社团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在小社团活动中出现的创造性萌芽,教师应及时捕捉,并提供适宜的玩具材料——成品、半成品或一物多用的材料进行隐性指导,为幼儿的混龄表演小社团活动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例如在表演《小红鸟》时,幼儿讨论并确定了“花园”为本次小社团活动的主要情景,但是故事中没有向幼儿描述“花园”中有哪些景物。教师及时投放了积木、花片、拼插好的树,纱巾等成品;皱纹纸等半成品;可乐瓶、小塑料瓶等废旧物,鼓励幼儿根据这些材料创设“想象中的花园”。有了这些材料的隐性介入指导,幼儿积极地开动脑筋,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了。有的用可乐瓶围起了花园的栅栏;有的用积木在花园中搭起了一个池塘,还栽上树;有的用大红花搭起了小红鸟的家;还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用皱纹纸剪成了草地,用小塑料瓶剪成了草地上的小花……瞧,一个想象中的美丽花园顿时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在“花园”中活动。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巧妙构思和利用,孩子们设计出了一个个想象的情景,既使小社团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又使自身的小社团活动创造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材料隐性暗示作用对幼儿的小社团活动帮助是非常大的。

四、自主排练,浓厚演的情趣。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存在能力上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年龄的同伴就能很自然地成为了一种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孩子不仅能巩固并重新思考已有的经验,而且还能发展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混龄表演小社团活动中,他们会选出一名能力较强的幼儿做“导演”,导演会在一群幼儿中间共同商量讨论决定小社团活动的分工。当出现问题和矛盾时,导演也会与大家共同商量讨论,协商解决。例如:在自主排演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矛盾冲突,如:桌子放在哪里?拿什么当大树?出场后的小动物退场的站位,各角色的出场顺序等,当活动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他们没有第一时间去请求老师的帮助,而是自己想办法,与同伴商讨、互助、友好合作地去解决,在不断尝试中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又如在社团活动中,弟弟碰到了困难,姐姐就能运用自己习得的经验去帮助他,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不光让能力稍弱的孩子有了再次学习的机会,而且也巩固了自己的已有经验。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幼儿的表演兴趣自然而然也就更加浓厚起来。

五、巧用评价,建构演的自信。

教师作为混龄表演小社团过程中的指导者和观察者,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小社团活动中用生动形象、鼓励的语言对幼儿的表演进行评价。进一步鼓励、帮助和推进,让幼儿积极表现。讲评中的交流是混龄表演小社团活动同伴间对自己表演小社团活动的交流,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我们在组织每一次的讲评交流环节时,根据孩子小社团活动中的亮点,以个体经验推广为集体的小社团活动经验,推动孩子小社团活动情节的发展。例如:在一次小社团活动讲评交流时菲菲说:“这几天我收到的观众的花都很少,小朋友都不愿意献花给我。可是我觉得自己表演的不错,请大家给我想个办法,让观众喜欢我的表演。”教师与幼儿针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开,有一名幼儿说:“我看见电视里有拉票的,可以说一句话让观众投你的票。”于是在下一次的表演小社团活动中,便出现了与观众互动拉票投票这一环节,孩子们表演也更到位、更自信了。又如,针对幼儿成功运用竞选的方式解决争抢一个角色的矛盾的小社团活动经验,在评价环节让全体幼儿共同分享,还可组织幼儿讨论,还有哪些解决方式,你在小社团活动中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全体幼儿获的相关的小社团活动经验,增强幼儿参与小社团活动的兴趣及信心。教师巧用讲评,帮助幼儿在相互对话、讨论中,使自己获得的零散经验得以系统化,在相互学习中建构新得经验和知识,进一步建构了演的自信。

总之,幼儿的表演兴趣的培养是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使幼儿对表演内容产生熟悉和向往的感觉,激起幼儿对表演活动由衷的热情和期待。在混龄表演小社团中,幼儿参与小社团活动的经验逐渐丰富,自主性相对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同伴间的交往交流也更密切,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表演小社团活动中成为表演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 阅读(70)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