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杏霞老师受邀赴花园幼儿园公开讲座《遇见自然 结伴生长 》 2021-07-13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片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戴杏霞 所在单位:江阴市要塞中心幼儿园 执教时间:2021-06-21 执教地点:江阴市花园中心幼儿园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遇见自然   结伴生长

——幼儿园“七色娃种养节”班本主题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伴随着课程游戏化第二步支架“改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提出,我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也进行着相应的实践研究。这是近两年来我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研究历程。围绕无锡市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共建帮扶活动。在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过程,我们也不断完善着幼儿园“N+1”节律课程框架体系。N是指我们的共同性课程,包含基础主题和拓展主题;+1就是我们的社团式课程,包含组织社团和自组织社团。

“七色娃种养节”班本主题课程是我园“N+1”节律课程中拓展课程之一。七色娃是我园的吉祥物,七种颜色分别对应:博爱、开朗、积极、愉悦、坚持,纯真、勇敢这七个培养目标。今天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享我们的课程实践与思考

一、现状分析确立课程开发方向

在上一轮的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中我们重点研究了社团式课程,我们努力追循着游戏精神,构建了突出自主、结构开放、目标多维、评价多元的幼儿园小社团式混龄活动课程框架体系,并将混龄活动经验拓展到一日生活中。但在课程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环境、资源对课程开发的重要作用还不够重视,幼儿与环境资源的互动还不够充分。

2. 教师对课程生发点的精准研判略显不足,推动幼儿进入深度学习的能力有待提升。

3.关于幼儿发展和课程质量的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本学期我们结合教研室“在自然中学习”的教研主题,尝试以“七色娃种养节”班本主题课程为切入点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实践。

基于“SWOT分析法”,我园对“七色娃种养节”班本主题课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进行了分析:

 

内部能力

 

 

 

 

 

外部因素

优势-S(Strengths)

劣势-W(Weakness)

多个项目建设(无锡市《指南》实验园、无锡市课程游戏化建设共建新项目、江阴市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

教师队伍较稳定、结构合理,教师具备一定课程开发能力和经验;

课程实践具有计划性;

有教研室专题引领。

园内种养殖资源贫乏;

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

缺乏专业农技人员;

家长重视程度不够;

对课程生发点的精准研判略显不足;

幼儿发展和课程质量的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机遇-O(Opportunities)

SO

发挥优势利用机遇

WT

减少劣势应对挑战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幼教课程改革;教研室专题引领;信息发展时代。

发挥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经验的优势,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以教研室“在自然中学习”专题为引领,以无锡课程游戏化共建项目为契机,以研促教,有效开发“七色娃种养节”课程。

 

充分挖掘园内外种养殖资源,建立多元合作伙伴关系,以项目促发展,建立“七色娃种养节”课程资源地图,提升教师开发“七色娃种养节”课程能力和评价能力。

挑战-T(Threats)

与一日活动有机结合

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

向家庭和社区延伸

 

我们将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同时减少劣势应对挑战。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以教研室“在自然中学习”专题为引领,以无锡课程游戏化共建项目为契机,以“七色娃种养节”班本主题课程为切入点,回归儿童立场,用教研的张力扩展课程结构与内涵,让课程游戏化的变革理念,走近每一位教师心中,相遇在适宜优化的课程实践中,形成具有鲜活成长意义的课程样态,最终回归儿童与教师的结伴生长。

二、“七色娃种养节”课程实践历程,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展开。

(一)基于生态理念,优化种养资源开发和利用

我们立足儿童的经验,营造生态自然的种养环境,引导幼儿进行开展种养实践活动。

1.课程资源 师幼调查

丰富的环境与资源是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对园外资源进行了梳理的同时,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开展了园内植物资源的调查、统计、挂牌、认养工作。从树木、花卉的名称、数量,到相应树木、花卉的科普常识的了解与认知。从辨识、计数、标记、录制植物科学解说小视频、形成二维码,到表征、制作植物的身份证,再到孩子为每棵植物挂牌,认领养护。小小的资源探寻之旅带给孩子的是整合了计数、认知、科学、表达、情感等一系列自主活动的精彩体验。

接着,我们进行了资源分析删选,这是我们之前幼儿园种养资源的实地调查地图,原有的户外种植区就在幼儿园东南角上的一小块地方,地方很小,种养的土地资源是比较匮乏的。根据调查我们从以下三个问题思考并提出改进策略

2.室内外资源互融共通

经过教师和幼儿共同的讨论与分析,我们提出了种养资源的改进策略。拔除幼儿园东围墙边的一大片灌木丛,进行工具房、饲养角、生态水系角的改造。这一片灌木丛的拔除与设计,我们都让幼儿自己来进行,他们相互合作锯树枝、挖树根,目前拔除的地方已经成为了工具房和饲养角,同时还种上了多个品种的花卉,如今已是花香满溢。现在孩子们正在拔除清理的灌木丛,他们商量要做一个生态水系的养殖角,这是孩子们的设计稿。  

底楼四个大班门口统一增添种植箩筐,幼儿分小组种植了番茄、芸豆、南瓜、生菜、向日葵等多种植物,扩大了种植资源;

进一步改造了3个内庭,1个中庭,使之成为幼儿种植、饲养、观察、探索自然的新场所;

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走廊、室内外连廊等资源,进行班级种养区创设,打造室内自然角生态微系统。

3.人文资源  有效利用

在种养节开启前,教师和孩子们就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什么叫种养节?种什么?养什么?孩子们用多种表征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种在哪里?选哪块菜地?孩子们通过实地勘察、现场介绍、投票选择,最终确定了每个班的户外种植区。

接着我们举行了种养节启动仪式,庄严的云上升旗仪式,教师代表郑重宣读种养倡议书、园长妈妈亲手为每个班的孩子赠送地号牌和种养工具,最后师幼共同种下一棵石榴树,希望全体师幼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快乐地生活、游戏。庄重、简洁而不失活泼的仪式深深触动了孩子们心田的火花,种养的热情也一触即发。

种养节启动后,各班逐步开始启动“七色娃种养节”班本主题课程。班本主题课程内容从何而来?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是否能引起多数孩子的共鸣?需要教师了解幼儿真实的需求和兴趣,有的班的孩子对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产生了兴趣,于是便开启了关于青菜的种植研究;有的班的孩子对同伴带来的蜗牛产生了兴趣,他们一起进入了蜗牛的世界;有的班的孩子对蘑菇力的饼干外形产生了兴趣,于是便开始了蘑菇种植活动。孩子们的喜好和兴趣点各不相同,经过调查发现,各班“七色娃种养节”班本主题的来源大致分为五类:有的来源于班级自然角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的来源于绘本活动;有的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的来源于家园共育活动;还有的跟毕业季活动紧密联系。

(二)基于儿童视角,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1.问题导向,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

种养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审视问题背后隐藏的原因,分辨幼儿问题的价值,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在灌木丛改造的过程中,幼儿发现有许多树枝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教师并没有马上告诉幼儿处理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最后讨论出可以将树枝锯成一样长短做栅栏、搭架子,还可以将树枝投放到低结构材料区进行活动等。

面对种养活动中的问题,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支架意识,帮助儿童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鼓励、支持儿童自己解决问题。让幼儿在不断地观察、比较、发现、探索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和经验得到了生成和深化。

2.聚焦经验,推进幼儿学习的深度探究

关键经验的获得一定离不开幼儿的主动参与,幼儿的深度探究与学习从幼儿的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更能体现。我园将种养活动融入区域游戏中,例如区域活动时幼儿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土壤的干湿程度、地里有无荒草、动物进食等情况,自主决定是否进行管理。在浇水时,他们发现水源与菜地离得比较远,于是便与玩水区进行了有效联动,把玩水区的管道成功引人小菜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之中,完成对植物的灌溉。

在户外扭扭建构区孩子们计划搭建要幼种养园,从计划的表征,到实地搭建,孩子们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建构的关键经验。

又如在自然角探索和测量的活动中,根据《指南》和幼儿年龄特点,我们梳理了幼儿园自然角探索活动核心经验。其中包含测量、记录、表征这三个方面,有效地引导了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

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情况,我们初步梳理了幼儿园“七色娃种养节”班本主题课程关键经验。

教师用发现的眼睛,聚焦幼儿关键经验,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追随着幼儿的脚步,给予适当的支持,促发幼儿的深度探究与学习。

3.家园同步,助推种养活动深入开展

家庭是幼儿园种养课程资源重要来源和整合者。我们通过召开线上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七色娃种养节”活动的设想和目标,倡议有种养特长和经验的家长“走进”幼儿园,担任班级的种植顾问,协助种植与管理。同时,我们利用“一起长大”网络平台发布亲子种植任务,这就是其中一名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的种植日记。(视频)其他家庭也同时在一起长大平台反馈孩子的亲子种植情况。

又如,孩子们饲养的小动物到了周末就无人照料,于是便开展了家庭周末认养活动,这是一段关于小兔周末被认养回家后的活动视频。家庭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家长及时了解种养活动中孩子的想法、分享孩子的喜悦和收获,真正发挥家庭的教育资源,实现种养课程来自家庭的有效互动与助力。

(三)多维进阶学习,夯实教师课程理念

    1.浸润式阅读,确立自然生态理念

   我们通过集体共读、个人精读了、读书交流、反思分享等浸润式的阅读,让教师确立了自然生态的理念,为教师教育行为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2. 引领式学习,聚焦资源优化

(1)专题教研引领,开学初我们进行了《与幼儿一起发现自然》专题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初步了解了幼儿园种养课程的开设意义、存在的问题、组织与实施以及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应关注生态、自然、多元、和谐、动态等特点。

(2)现场研讨引领,3月下旬我们组织了探秘自然角的现场观摩研讨活动,老师们介绍了各自自然角的创设理念、亮点以及幼儿参与管理情况等。教师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为幼儿提供游戏、活动、发现、探索、审美的活动环境,让每个角落都支持儿童的学习与表达。

(3)观摩学习引领。近期我们先后观摩了无锡观山实验、苏州吴江金家坝、常州鸣珂巷等多所研究自然课程的幼儿园,老师们通过观摩学习,不断完善各班班本课程,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课程化改造,让幼儿在自然中发现、在自然中体验、在自然中成长。

(四)落实多层评价,助推课程建设成效

课程评价重点关注幼儿发展评价和课程实施评价。

1.多元发展的幼儿评价

我们坚持多元的评价导向,以教师评价和幼儿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为主体,形成了一系列幼儿发展评价体系。

1)学习故事评价

学习故事”是一种强调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我们阅读、学习了《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这本书籍,尝试用学习故事的形式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扫一扫二维码,老师们便能看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展示式评价

展示式评价是指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鼓励幼儿在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评价方式。如在七色娃小主播时间,幼儿将自己了解的种植小知识跟同伴分享展示,在展示中增强了幼儿的自我肯定;扭扭建构区,幼儿展示自己的建构作品,介绍作品的构思、呈现等,其他幼儿对此展开评价。展示式评价锻炼了幼儿的胆量,帮助幼儿培植自信,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

3)表征式评价

表征式评价是指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表征活动的某一历程,师幼共同回忆、交流、分享的评价方式。幼儿在区域活动交流表征时间,与同伴共同回忆自己的活动历程,在《区域活动记录本》上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见下图)。随后和同伴共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教师则帮助幼儿点拨,并组织同伴之间的评价和建议。

4)合作式评价

合作式评价是指由同一组的幼儿结伴进行评价的方式。这种两两同伴间的交流讲评体现了平等、融洽的游戏学习者共同体的理念,这样更有利于凸显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的主体地位,促使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合作。

2.持续完善的课程实施评价

我们以《指南》为指导实行幼儿园、年级组、班级三级评价主体,主要采用主题审议的评价形式,以保证课程组织与实施的不断完善。我们主要开展了课程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审议评价。

   在课程前审议时,我们通过:主题课程来源、幼儿的经验、幼儿的问题、幼儿的兴趣点、可能的发展和可能开展的活动等方面展开。通过审议,教师从多个角度对预设活动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保证了主题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各种活动、多种途径的相互配合的过程。

   在课程中审议时,基于班本主题课程活动现场,园部教研组以观察、访谈为基本方式,以区域活动为关注点,进行了班本主题课程中审议。持续捕捉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行为,发现、解读儿童学习与的发展水平,并有针对性的作出课程上的调整。

课程的后审议重在积淀,此次审议,各班教师通过课程故事的分享,畅谈和展示主题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亮点和特色做法,最终形成了“缘起——规划——推进——回顾”的“七色娃种养节”班级主题课程的生发路径。

儿童在哪里,课程就在哪里。在儿童与自然的遇见中,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兴趣、儿童的问题是课程发展的主要线索。我们所要做的,是敏锐捕捉课程中的关键事件,通过师幼与环境的有效互动,将课程生发点扩展与放大,不断往纵深处推动,师幼结伴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