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三级审议,支持艺术启蒙课程的进阶推进
——从“艺术大师”体验活动说起
江苏省江阴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刘寒
关注儿童“体验式”学习方式,聚焦儿童的多感官参与,珍视幼儿自主表现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他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取经验的需要,我园采用教研三级审议的方式,有效开发与实施艺术启蒙课程游戏化,整体架构丰富幼儿艺术体验的多通道、多元化、多样态的艺术体验平台,引导幼儿通过自主、丰富的体验走进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艺术世界。
一级审议:从适合幼儿直接感知的欣赏点出发,链接幼儿的生活经验
以“艺术大师”为主题实践班本艺术体验课程,最大的挑战,来自于高雅艺术与幼儿生活的距离。毋庸置疑,孩子们喜欢艺术大师的作品,但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比较弱,搭建体验平台的关键,是找到适合幼儿的体验点,并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幼儿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使艺术作品更易于被孩子们所接受。以欣赏毕加索的《静坐的蓝袍女子》为例。毕加索最重要的一个艺术表现风格是立体主义,把一个人的左侧面、右侧面、正面和后面画在同一个画面中。如何让幼儿从自身经验出发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的艺术表现风格呢?我们找到了幼儿喜欢的动画人物“小猪佩奇”,像吹风机的侧面轮廓和正面五官组合到一起就得到了一头可爱的小猪佩奇。这样,孩子们结合自身对小猪佩奇这个动画形象的认知经验,具体而形象地理解了什么是立体主义。
为了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体验,我们从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多通道感知出发,构建充满美感、便于幼儿互动交流的艺术环境,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各个生活场景中,直接感知不同艺术大师作品的各种信息。我们还搜集了网络上各种现代高科技的艺术展,采用线上欣赏的模式,以视、听、触、嗅、参与、交互为主的新型体验式艺术展览,将艺术作品欣赏变成一场沉浸式的感官盛宴。
二级审议:从适合幼儿亲身体验的游戏点出发,搭建幼儿的体验平台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唯有贴近幼儿兴趣与需要的艺术活动,才能有效激发幼儿动用多种感官主动去体验。因此,我们在预设艺术大师体验活动的时候,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为基础,开展了“绘画、手工制作、设计与装饰、行为艺术”这几个版块的体验活动。
以毕加索的《奇怪人》艺术体验活动为例。“孩子是天生的画家”绘画区,孩子们学习大师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画笔将人脸的五官碎裂、解析、重新组合构画,勾勒出自己心中的奇怪人,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对于奇怪人的奇特想象。“手工制作”区,孩子们将不同形状、大小的硬纸板涂上颜色,进行“零件”拼装,勾勒五官并装饰,做成趣味的人脸造型。“行为艺术”区的名画cos秀,则在“家庭亲子初体验”的基础上展开。首先,亲子一起欣赏大师的作品,帮助孩子从衣着、表情、姿势等分析作品上的人物造型特点,利用家里的服饰、家具等物件,合作打造成画中人,并拍照记录,为幼儿积累创作经验。随后展开的班级区域cos秀,既可以同伴间互助完成创作,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最初,幼儿可随意使用生活物品进行角色创意装扮,逐渐限定物品数量,如用3种生活物品创意完成cos秀,挑战难度越来越大。为了增强幼儿玩名画cos的真实感,我们添置了实时打印机,打造了名画cos的实景油画框,给予幼儿各种支持,让幼儿在名画cos秀的游戏中深入了解名画的背景故事,并以独特视角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三级审议:从适合幼儿动手操作的学习点出发,丰富幼儿的创作材料
丰富的、适宜的、经济的、易取得的、多样化的操作材料,是引发幼儿动手操作、主动学习的关键。如何拓展幼儿艺术操作材料?如何筛选各种低结构材料?不同的艺术大师作品对应适宜的体验材料有哪些?围绕这几个问题,我们又一次开展教研审议。
如:梵高的《麦田群鸦》和《星空》,我们选用报纸编条,孩子们将之盘成树,再用创意泥做点画;毕加索的《奇怪人》,则运用了各种纸板,幼儿有规律地组合拼贴装饰,在感受不同材质材料的同时,自由创作自己想象的奇怪人;草间弥生的《波点南瓜》,则通过揉、捏、绑将废旧报纸做出南瓜造型,再利用创意泥、乳胶、餐巾纸将其包裹起来,刷上颜料,画出波点,做出“怪婆婆”的波点南瓜。孩子们还尝试将废旧纸箱涂上颜色,并用不同颜色的波点贴纸进行装饰,感受波点视觉。
同时,为了让孩子们的“艺术大师创作活动”有更多元的整合体验,我们将幼儿设计的作品从教室搬至户外,利用各种材料将艺术大师的作品立体化、趣味化。孩子们不但可以在更具生活化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艺术创作,还可以和立体的大师作品进行互动游戏,获得全身心参与的多元感受。另外,我们还将雨伞、杯子、垫子等生活用品作为幼儿文创的原材料,联结各艺术作品小展区的艺术元素,开展多元化的幼儿艺术设计活动,并进行义卖。如此,艺术大师作品体验、幼儿艺术大师创作活动与幼儿的生活、游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幼儿在艺术体验活动中的整合发展。教研三级审议,有效地支持着幼儿艺术启蒙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进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