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娇推荐文章《成尚荣:课程,让学生看见太阳》 2021-07-13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幼教 资源类别:教育理论 资源年级:幼儿园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成尚荣:课程,让学生看见太阳

原创 成尚荣 大夏书系 5月9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评述过太阳和众神的信使埃利斯之间的故事。

正当地球的表面还只是平坦、整齐的花岗岩,生命的种子还不曾形成之时,一天早上,太阳升起了。

众神的信使埃利斯接受了米诺委派的差事,一路飞来。埃利斯一边急匆匆地赶路,一边大声向太阳喊道:“你这么勤快是干吗?又没有眼睛要看你,也不需要照射、鸣响门农的柱子。”


太阳回应说:“但我是太阳啊,我升起来只是因为我是太阳。别人看不看得见我,那是他们的事情。”

叔本华讲的是一个神话故事,用的是隐喻。这一喻义特别深刻与精彩的是太阳的回答。


是啊,太阳的任务不是让别人看见它,它只是太阳,升起、照耀,履行天职,至于看不看得见,那是别人的事情。


这里自然想到课程。在教育的宇宙里,课程好比太阳,它的任务是将自身呈现给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能不能看见它,有没有发现它,那是教师、学生的事,尤其是教师的事。


由此,我们应该确信,课程的任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教师带领学生对课程进行探究,从课程里发现什么,进而在课程的学习中成为人,即加速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在课程中站立起来。


这一主动看见太阳的过程叫什么?叫课程育人。正因为此,我国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的根本方向,而且是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立德树人,对教师课程育人提出了更高更明晰的要求。


课程育人,促使课程、教育发生重大的转向,从单纯的知识传授、简单的分数获得,以及升学率的比拼中摆脱出来,转向真正的育人。


也就是说,课程、教学的一切,核心是培育人,不能止于知识的获得、分数的增加、升学率的提高,而主要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得到发展。


其实,这一转向是回归,因为这样的任务、核心原本就是课程的本义与宗旨。


同时,在这一讨论中,还隐藏着另外的意思:课程育人离不开知识的学习,问题在于从知识的深处还发现什么、获得什么。


犹如美国课程论教授布拉夫曼在《课程文化》中所比拟的:“如果教师只是为一名儿童翻转1000块石头,那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还要使儿童从石头中看到更多的东西,让这些石头激起儿童对这个世界的历史的兴趣,激起儿童对水、大气、土壤和岩石的进化过程的兴趣,并引导儿童窥探这些东西背后的更深层的意义。

问:

那么,教师课程育人,究竟用什么育人?怎么育人?

其一课程育人,应是价值育人。

谈论价值必定讨论理想,在理想的照耀下,价值才从事实中生长起来。


课程价值,就是要在学生心灵里深植起民族魂、中国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句口号,这一切都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其二课程育人,应是道德育人。

习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本色与底色就是伦理道德,用孟子的话来说,若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非人也,就无所谓仁义理智。课程首先是道德课程。

其三课程育人,应是综合育人。

人本是一个整体,世界也是一个整体,完整的课程,带领我们走向真实复杂的情境,走向世界,拥抱自然和社会,才能培养完整的儿童。


同时,综合需要跨界学习。跨界学习,拓开胸怀与眼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课程育人说到底是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充分意义的文化构建,在课堂里铸魂育人,去追赶太阳,发现真理。 


  • 阅读(10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