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老师分享文章《提升小班区域活动价值三步曲》 2021-07-13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幼教 资源类别:区域游戏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提升小班区域活动价值三步曲》

【摘要】《指南》指出:幼儿园教师应“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游戏活动之一,幼儿在自主选择、自主游戏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面对各方面能力较弱的小班幼儿,幼儿园教师应如何组织小班区域活动,将活动价值最大化?本文试通过对小班区域活动导入环节、游戏过程、讲评环节的分析,试谈提升小班区域活动价值的组织策略。

【关键词】小班 区域活动 组织策略

【正文】小班幼儿思维属直觉行动性思维,在游戏中以模仿操作为主。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不能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无论是游戏材料的投放,还是游戏活动的讨论,都应遵循幼儿思维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如果只是按着教师自己的意愿思考游戏活动的进程,非但不能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甚至会阻碍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游戏的指导:

第一步:增强导入环节目的性、趣味性。

导入环节是区域活动的开端,其最大价值是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若导入得当,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游戏更积极主动、更自主、更投入。

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导入:

1.当有新游戏投入时,教师应激发幼儿对新游戏的关注。

区域活动应顺应幼儿的需要以及教学主题的发展常换常新,当有新游戏投入时,教师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展示新游戏的材料,引发幼儿猜测、讨论新游戏的玩法,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介绍玩法。玩法的介绍可以有所保留,设计悬念,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尝试、自主发现。

如手工区或绘画区教师可以展示范例以及游戏材料,请幼儿猜猜制作(绘画)方法,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开展游戏,让幼儿先思考、再操作,能够增加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幼儿游戏也会更加感兴趣。

再如科学区的游戏,在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玩法后,教师可以设计悬念“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其它可能呢”,让幼儿更大胆的参与探索实验,主动寻找答案。

2.当有问题遗待解决时,教师应启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

前一天的区域活动可能会遗留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引发幼儿集体讨论,共同商议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为幼儿更好的游戏奠定基础,增强幼儿目的性。

⒊针对熟悉的游戏时,小游戏开启快乐区域之门

当幼儿对游戏比较熟悉之后,每天千篇一律的导入会索然无味,那么来点适合小班孩子的小游戏开启区域游戏之门吧。

如抛骰子,抛到红色,今天穿红色衣服的小朋友可以优先选择区域游戏。再如摸箱游戏,从箱子里摸出飞机队的小卡片,飞机队的小朋友先选择游戏等。加一点变化,多一点惊喜,小朋友们特别享受先选游戏的这个过程,也会对自己的游戏充满期待。

第二步:提升游戏过程有效性、互动性。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这三种角色形态表现得更为突出。那么,在区域活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如何做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呢?

1.引导幼儿有效游戏。

游戏过程中,幼儿或多或少的会遇到困惑与难题。教师要细致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适时帮助幼儿。

(1)当发现幼儿的游戏过程偏离游戏目标时,应引导幼儿回想游戏的要求,及时回归游戏主线。

益智区“小兔商店”的游戏,要求幼儿将准确数量和形状的饼干送到小动物的家。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往往会被地上大大的爬行垫(印有马路图案)所吸引,开着汽车在马路上飞驰,而忽略了送正确的数量到小动物家里。这时教师便可以请幼儿回想游戏要求,提醒幼儿看看小猫的订单,小猫正在等你的饼干哦。

(2)当发现幼儿出现情绪问题时,应及时安抚。

小班幼儿的情绪容易波动,思念家人、与同伴发生争执等原因都有可能使他们情绪低落。教师要全面关注幼儿的精神状态,当发现幼儿情绪不稳时,要及时了解幼儿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及时安抚、疏导。

2.渗透合作等有益品质。

主动分享、团队合作、轮流参与都是良好的游戏品质。但是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自游戏,缺乏与同伴的交往、交流,容易与同伴发生争执。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时要注重幼儿良好社会化品质的养成。

⑴如何主动分享

“主动”是幼儿内心流露出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指导时可以运用情感迁移的方式促使幼儿从内心中愿意主动分享。如:“如果有人与你分享你感觉怎么样?那你愿意分享吗?”旨在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从而乐意分享。

⑵如何团队合作

小班幼儿缺乏合作的经验,所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渗透合作的技巧。如鼓励幼儿在建构区游戏时同时搭建一个城堡,可以请幼儿事先商量一下各自搭什么,再组合在一起。合作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期需要教师较多的介入与帮助,当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渐强后,幼儿便可以自主完成合作的过程。

⑶如何轮流参与

轮流同样是一种方法,需要教师在小班初期渗透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如:“你们都想玩这个游戏,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都玩到吗?”让幼儿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出“轮流”的概念。教师肯定“轮流”的形式,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轮流游戏的好处。

第三步:突显讲评环节真实性、生动性、有效性。

区域活动的讲评是区域活动的点睛之笔,讲评得当,可以展现区域活动的亮点,引发幼儿在下一次区域活动中更主动、更深入的游戏。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一般都会通过对比评价、过程描述等方式展开讲评,但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进行描述时,往往会词不达意,那么,哪些形式更适合小班幼儿,能够有效提升讲评的有效性呢?

⒈利用照片及影像记录幼儿的表现,使讲评更真实。

建构区的作品,如果是牢固的、小巧的,则适合直接呈现。但是面对幼儿搭建的组合图形,如加上了围栏种上了花草的大房子时,应该如何呈现呢?教师可以及时拍下照片并传输到电脑中,讲评时便可以将作品以照片的形式直观、真实的呈现。拍摄的时候最好是多角度、多方位,有利于幼儿介绍作品的细节。

角色区、科学区的操作具有过程性,当幼儿在游戏(操作)时,教师可以用影像的方式记录,在讲评的时候播放,有助于参与游戏的幼儿欣赏自己的游戏,提升自信,也有利于幼儿间围绕欣赏到的片段展开交流与讨论。

另外,当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生矛盾时,教师也可以用照片或影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在讲评的时候引导幼儿自主判断事件的对错及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幼儿的是非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减少矛盾的产生。

2.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使讲评更有效。

区域活动内容丰富但讲评的时间有限,无法面面俱到。教师在讲评的时候就要有的放矢,围绕幼儿在当天游戏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讲评。

在刚投入“牙膏盒隧道”这一材料时,许多幼儿都对它非常感兴趣,抢着进行探索、实验,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较多操作上的问题。当游戏结束时,个别幼儿还意犹未尽。在讲评的时候,教师就围绕牙膏盒隧道”展开,请幼儿说说游戏之后的感受、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并且请个别幼儿示范游戏的方法。幼儿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不仅听得认真,而且积极思索,发言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使幼儿“被动讲评”转化为“主动讲评”,才能从根本提升讲评活动的有效性。

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小班区域活动时,应当增强导入环节趣味性、目的性,提升游戏过程有效性、互动性,突显讲评环节真实性、有效性,才能更大程度发挥小班区域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 阅读(10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