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园本教研中的共享与体验
江阴市云亭中心幼儿园
钱萍
摘要:学习故事共享、体验式教研是教师了解和理解幼儿行为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将自己置身于与幼儿面临的相同的情境中,才能体验幼儿的心情,了解幼儿的想法,理解幼儿的行为,从而为幼儿提供有效支持,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体验式教研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让教师在操作中感悟和发现新知,强调由内而外的思维倾向,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牵引下教师不断筑牢自身的专业认识,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字:共享学习故事、体验真实情景、支架教师成长
正文:
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先生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行动家,在他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我园开始了一场又一场园本教研的探索之旅,学习故事共享、体验式的园本教研在我园的各个角落悄然拉开帷幕。
一、概念界定
学习故事共享、体验式的园本教研,是指同一年段(大、中、小班)教师在指定周期内将某一特定区域里观察到的班级幼儿自主游戏情况进行图文(视频)记录,随后教师以幼儿角色投入相同的真实自然的教育情境,让教师在操作和体验中获得教育理解从而达到解决实践问题的目的,是一种比较简便易行,且易被教师理解和喜爱的教研方式,也是帮助教师理解幼儿行为,增强专业理念与认识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拓展思路,避免在研讨过程中形成相对封闭的思维定式,每次共享教研活动中幼儿园会有计划地邀请园内外其他年段的骨干教师或幼教专家进行指导评议。
二、教研背景
幼儿园区域游戏丰富多彩,区域的不同、材料投放的不同、参与幼儿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带来千差万别的游戏情景,面对不同的游戏情景如何观察、指导,是对教师的考验。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推进过程中,学习故事共享、体验式的园本教研就是针对教师在班级区域游戏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指导、反思等以具体翔实的现场资料为研讨素材,教师体验真实游戏情境、相互交流展示、研讨反思的形式进行的研训活动。
开展学习故事共享、体验式的园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教师积极转变观念,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日常活动,养成“査找一发现一探究”的思维习惯,提升寓教于乐的理论自觉,不断总结相关经验或教训,促进教师课程游戏化能力的提高。
三、教研过程
以下是我园大班年级组的一系列关于美工区蔬菜写生的园本教研活动实录,呈现了学习故事共享、体验式的教研的设计与实施情况。
第一次教研:换位体验,关注幼儿实际需求
对象:教研主任,大班年级组全体成员
流程:
1. 确立教研专项主题:蔬菜写生的材料投放
2. 学习故事分享:视屏回放形式
3. 教师以幼儿角色体验参与活动
4. 集体研讨
片段回顾:
金老师:这学期大8班开展了户外种植课程的研究,孩子们自发把上周收获的蔬菜放在了美工区,开展了写生活动,以实现户内外活动的融通,这样的内容选择更贴近孩子生活。今天老师们体验过程中用了蜡笔、炫彩棒、铅笔等不同的画笔、画纸,却同样画出了秋天收获的喜悦,因此,我觉得给孩子多种可选的画笔、纸张,自由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样的写生如果有一块白色或者彩色的布为背景,帮助排除周围的杂物,让孩子能聚焦写生对象会更有帮助。
陈老师:我不擅长绘画,青菜、萝卜太多的菜让我无从下手,于是我把辣椒单独拿了出来,只专注这一样进行了写生,我想,面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应该提供不同的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最近发展区。因此我认为可以提供一些具有艺术气息的篮子,孩子们把自己需要的写生材料摆放在篮子里,针对自己选择的对象进行写生。
殷老师:体验过程中当我看到一堆蔬菜时,我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我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照片的视角让我知道了画面内可以呈现某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我看过照片再动手画,感觉简单多了。我的调整建议是,给孩子提供照片,适合的名画欣赏等。
金老师:给孩子提供照片的方法很好,但是面对不同的写生对象,不同的观察视角,照片就缺少了针对性,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取景框,透过这个黑色的纸板框看写生对象,可以让现实的场景具有画面感,这对孩子确定画面内容,进行构图会有帮助。
第二次教研:回归生活,聚焦幼儿真实体验
对象:教研主任,大班年级组全体成员、中、小班骨干教师
活动流程:
1. 确立教研专项主题:蔬菜写生的指导策略
2. 现场观摩记录学习故事(大1、大7、大8现场同时开放)
3. 主班老师介绍活动背景
4. 分老、中、青三组研讨,列出交流提纲
5. 分组展示、集体评议
片段回顾:
青年组:首先,我们认为材料的投入是一种隐性的指导,而经过上次的研讨、调整,今天各班给孩子提供的材料是丰富适宜的;第二,孩子在前期种植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已有经验准备是写生指导另外一种体现;第三,写生活动需要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今天大7班的女生拿到笔后一直在专注的画,很少观察写生对象,更多是凭借自己的理解、想象在画,而男生则看得特别仔细,连萝卜上由于凹凸产生的光影都表现了出来,因此,正确观察还有待进一步指导。
中年组:今天大8班孩子,通过协商选择了南瓜、芝麻杆、石榴这几样东西来写生,在如何摆放时,孩子们也是不断讨论、尝试、调整,这样自由选择、组建写生内容的游戏规则,就是一种最好的指导策略,孩子们在选择、摆放中不仅对蔬菜前后位置的感知有了感性的认识,对构图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样的选择、摆弄也是一种对大自然美好事物喜欢的,一种情感的再度提升,是对自然物的再次认识,积累感性经验的过程,这样的策略对孩子来说是真正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这个过程再放大,让选择这个区域的孩子在游戏前能有机会再次来到我们的菜园里,现场采摘一些蔬菜,直接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更自然,让户内外的活动联系更生动,这样会不会更好呢?
老年组:大8班的孩子不约而同都用了颜料,细看孩子们的作品,用色、构图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合作,看到了孩子需要分享的渴求,而今天孩子之间相互学习分享的机会老师充分给予了,我在大8班美工区的墙上看到了孩子前几次的作品,以及顾老师、殷老师的作品,这是个很好的开始,但是我们就这样止步了吗?作为教师,在指导时,还能做些什么呢?如果指导的老师也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创作呢?这样的方式值得老师们再次尝试、体验。
第三次教研:互动分享,支持幼儿自由表达
对象:教研主任,大班年级组全体成员、业务副园长
活动流程:
1. 确立教研专项主题:户外活动和区域的融通
2. 线上理论学习
3. 分享调整后的学习故事
4. 集体交流分享
5. 现场调整:布置大厅画展
精彩片段回顾:
顾老师:我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采摘、布置、创作的全过程,在这次的体验中,我想说看见一个萝卜和拔出一个带着泥土芬芳的萝卜之间有着多大的区别,看见一个南瓜和好不容易把南瓜那带着毛刺的藤扯断那种感受有着多大的距离。“幼儿绘画是重兴趣而轻理法的,是近于漫画的一种绘画”因此,走进菜园,摆放布置蔬菜这样的过程对孩子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户外活动和室内区域的融通不仅仅是内容的关联,更多的是情感的链接。
管老师:我在自己班级的美术区域中也和孩子一起参与了共同创作,有的孩子会模仿我的构图,我也会借鉴孩子的方法,一个孩子画芦花时怕颜色太深,一遍一遍刷水时,出现了类似水墨画晕开的效果,我借鉴了她的方法。可见,老师丰富的经验,孩子独特的笔触是值得相互欣赏的,这种相互间的影响,相互间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分享的价值。
赵老师:理论的学习让我们之前零星的研讨内容有了一个系统的串联,户外的游戏、实践和室内各种活动的融通这样的理念,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区域从室内走向室外区域的拆分组合等成为可能;使得原本以各区域之间彼此内在隔绝与封闭为特征的“一盘死棋”,转变为现在以各区域之间彼此内在有机联系与互动为特征的“一盘活棋”成为可能;使得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自由游戏、社区与家庭活动等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分裂与对抗转变为现在的沟通与对话成为可能。
尤园长:这次的研讨,孩子、老师、不断在分享、体验、调整中成长,老师们对户内外的融通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融通是否能再扩大一些呢?我们的公共区大厅的环境创设是否也能体现这样融通的理念呢?将户外收获的农作物、孩子写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示给幼儿园所有的孩子、老师、家长。相信,这样的尝试也会是一次美好的体验,我建议,我们各班组织孩子把种植区近期的收获放到大厅环境中,把我们的写生场景搬到大厅中,把我们孩子的写生作品来一次全园的展示。
四、教研感悟
1. 研究原型,支架教师理解幼儿
要让孩子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其根本就是要读懂儿童,了解儿童的经验、兴趣与需要,而观察了解儿童就是彻底改变教师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基础,是教师从看见儿童到读懂儿童转变的途径。学习故事共享、体验式教研是教师了解和理解幼儿行为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将自己置身于与儿童面临的相同的情境中,当教研与日常教育生活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时,无形中降低了教育研究的起点和难度,提升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在情境的体验中教师更能体会儿童的心情,了解儿童的想法,理解儿童的行为,从而为儿童提供有效支持,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本次活动主题源于美工区蔬菜写生的内容产生后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管理者不能直接告诉教师答案,也不能强行要求教师如何做。体验式教研直接创设了教师与儿童换位的情境让,让教师以“儿童的角色”亲身体验和感悟,在活动中了解和理解儿童的问题和需求,在活动中感悟教育价值。这样的体验和发现,对于作为成人的教师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儿童视角的发现,难道不是一次新奇的“儿童之旅”?回归原型的体验是教师了解和理解儿童行为,从而实现尊重儿童学习方式的最佳途径。
实践支撑,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活动源于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认识不仅仅来自理论学习,更来自实践思考,有实践参与和支撑的专业认识更理性、可靠和稳固。学习故事共享、体验式教研活动就是通过创设相同的教育情境或教育事件,引发教师群体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共同寻找困惑的问题,共同剖析和解决关键的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与建议,教师在操作中感悟和发现新知,强调由内而外的思维倾向,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牵引下教师不断筑牢自身的专业认识,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本次教研活动中,教师通过自己画、和孩子一起画、一起去菜园,在享受游戏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理解和感悟材料、观察、操作、分享等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是教师自觉的概括和提炼,是内在感知的自主建构。这样的自发自觉、自我觉醒、自我提炼,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吸纳、提升,梳理、最终形成个体化的实用经验,成为教师筑牢专业认识的“助推器”。
3.深入追问,引领教师持续发展
园本教研不止于问题的解决,更力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思考、新追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为引擎,持续引领教师深入研究,从而提高专业能力,获得职业幸福感。在平等、对话、共享的教研共同体中,关注不同教师的心理需求和自发问题,关注新思考、新问题的产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循序渐进地给予教师心理和专业上的有效支持,引领教师不断持续发展。
本次教研活动中,采取自下而上征集教研内容,自上而下组织教研实施的策略,教师们不但可以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品味探究的收获,同时还能继续思考和追问,这样的深入追问,对沉浸在愉悦研究氛围中的大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引领,更是一个方向。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导航仪,更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盏明灯。
学习故事共享、体验式教研活动广开研路,营造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教研氛围,打破了传统的“大话教研”“一言堂教研”旧格局,在支架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具有精妙之处,这种精妙无法言表,但能感悟;它是对教师个人内在教育观念的唤醒,无法复制,但能遵循;它是一种有效的教研范式,无法立竿见影,但能润物无声。它对教师而言是教育思想潜移默化的洗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2.《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的发展与实施》.《学前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
3.《游戏案例共享:一种幼儿园教研活动方式》.《幼儿教育导读》2019年第1期
4.《区域活动中投放真实食材的体验式教研》.《学前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