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5
阅读案例《援手》,你最欣赏哪位老师的做法,他的做法和思考是怎样的?结合你的教学实践,举一个类似这样,跟随儿童的兴趣来扩展计划的寻常时刻,以此深化师幼关系、深化教学过程的核心事件,进行反思分析。
感悟:
一、案例《援手》中,我欣赏菲利普老师的做法。我先简单介绍菲利普老师做法和思考——
1.菲利普老师的做法
1)密切关注萨瓦娜
2)让萨瓦娜自己探究一会儿
3)描述萨瓦娜的行为
4)给萨瓦娜更容易的建议(先征求萨的意见“让我来给你讲讲怎么做更容易,好吗?”)
5)注意到旁边的凯尔并让他一起来学习
6)示范描述正确的方法
7)建议萨瓦娜单人尝试
8)组织三人合作挑战
2.菲利普老师的自我思考也涉及了几个方面
1)吃惊(了解到了孩子异于寻常的做法,对之前孩子的表现非常了解,然后敏锐地抓住了最新的变化)
2)设想(尝试考虑儿童的努力,抓住每个可以教他们做事的机会。)
3)理性(这样做确实会花费一点儿时间,但是儿童也确实在学习。)
4)期待(我希望对儿童想为集体作贡献的强烈愿望多加鼓励,很多人却不相信儿童有这么大的能力。)
上述思考,说明菲利普老师是一个了解孩子(以往经验、现有水平、最近发展区)的优秀教育者。同时菲利普老师富有与孩子互动的经验,他能够理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且保有教育者的一颗赤诚之心,对儿童始终饱含热情和期待,是孩子发展真正的支持者。在这个案例中,菲利普老师始终明确萨瓦娜(Savannah) 是个16个月大的孩子,对于这个年龄段孩子应抱有合理的期望并给她提供适宜的帮助,最终让16个月大的小宝贝在这段短短地时光里获得最大的教育价值。
二、我的实际案例思考
遇见奶糖
——以儿童视角推进制作镇馆之宝
“奶”博物馆开展活动以来,幼儿对镇馆之宝有了自己的目标。从刚开始的茫然,到最后选定制作奶糖,过程中,幼儿的思路逐渐清晰。在实际开展制作镇馆之宝的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引发了我的思考——
【案例描述】
A幼儿
我的发现:
在包奶糖的区角,小胡在包一颗牛奶包装纸的奶糖,瞧!他将包装纸裹住奶糖,然后用一只手抓住,另一只手拧了一下,成功了,他很欣喜,然后想拧另一边,发现纸太短了,他想了想,便拆开糖纸,重新摸摸平,然后重新再包,这回,他成功地包好了糖果,他将糖果放在之前包好的一起,大概有5-6粒。期间,有一个声音冒出来,“吖哟!糖果怎么站在上面了呀!”(小陆)小胡一点不受影响,然后他看了一下我又低头,手里没停,继续包糖果。
我的分析:
1.幼儿的动手能力表现不同,小胡左右手配合默契,动作灵活,能很好地掌握包、转的技能。平时最喜欢桌面操作活动,在各种桌面材料操作时能够细心的运用,非常难能可贵。而且今天包的糖果中没有露出糖体的,这是非常不易的。在他的操作中他也注意观察,将糖体长的一边与糖纸长边平行,这样保证了包的成功。
2.该幼儿能比较专注地投入活动,较长时间专注于包糖果这一活动。期间有同伴的语言,他并未受干扰,看到老师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举动,而是继续专注地做自己的工作。幼儿的专注力是在日常游戏中培养的,当看到他的表现后,我们应及时放大亮点,使其获得鼓励,拥有继续专注探索的信心。接下来会在他活动操作后表扬他,并且在大家面前播放我拍到的这一段,让爱模仿的小班幼儿一起学习。
3.该幼儿的表现具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在发现包不起来后,他意识到是“小耳朵”长度的问题,于是立刻将糖散出来,重新用等距的方式来包糖并取得了成功。幼儿通过尝试,发现了距离的问题。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深入人心。通过此次体验他对距离这一概念有了直接的感知,在头脑中形成基本框架。
B幼儿
我的发现:
颖宝也在包奶糖,她速度很快,左边扭两下,右边扭两下。快速地团好了一个糖,糖纸是反的,还有半粒糖露在外面,她将包的糖往旁边一放,我说:“呀!你的糖有一半露出来了!”她接着说:“对哟!要化了!”师:“有一半奶糖露出来了呀!”她看了看,自己拆开了糖纸。在此之前,我在观察小胡的时候听到的童音便来自于颖宝。可见颖宝自己刚刚也注意到了糖纸反了的问题,但是却没有调整。
我的分析:
1.小颖宝乐于表达,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在操作过程中,颖宝的语言带有丰富的联想,而她看到糖纸反的时候说的“站”,也体现了她想象。语言表现了思维的特性,该幼儿的思维灵活,反应迅速,联想丰富。
2.颖宝对奶糖的认知经验比较丰富,当听到“糖露出来”时,她马上说出“要化了!”整个语言过程表现了她生活中的经验。奶糖是会融化的,所以奶糖不能露出来。颖宝会据此来做出后续的动作。
3.颖宝刚看到反的后没有马上将奶糖拆开,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注意到,最后当明白的奶糖不包住会化的道理后才拆了糖纸。说明颖宝对此并没有自主调整的能力。因此今后要多多提供机会让她锻炼。
【案例思考】:
通过对小胡和颖宝的对比观察,我发现——每一个幼儿都是姿态不同的花苞,花苞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姿态各异的花需要不同的方式去呵护去打开。小胡和颖宝一个内敛而坚定,一个灵活而张扬。在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经验迁移能力等方面都闪现着不同的光彩。我非常赞同和理解《指南》提出的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此对待不同幼儿也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小胡的耐心等待和对颖宝的及时提示都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只有了解,运用合适的方法才能真正地尊重他们。
制作奶糖也是源于我们蹲下来倾听孩子的的想法。在讨论镇馆之宝之初,我就放手让孩子做决定,什么是镇馆之宝,肯定首先是孩子们的宝。孩子们最想了解的便是他们喜欢的。经过讨论,孩子们对“奶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想弄明白奶糖的产生过程,我们便一同探秘,从牛奶的产生、牛奶加工、制成奶糖、包装奶糖,当然还会有后续的生成,这一过程孩子带领我们一起前行。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中探秘生活中最常见的奶糖的秘密。不仅仅制作出了实物具象的镇馆之宝,整个博物探究的体验也是最富价值的”镇馆之宝”。
幼儿对“镇馆之宝”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在前两个案例中,在帮助幼儿理解“镇馆之宝”过程中做的前期铺垫,正是这样搭建鹰架的过程,使幼儿的博物探索之旅更为顺畅。每一个幼儿所感受的“镇馆之宝”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多方资源,生活即课程,幼儿“镇馆之宝”的探索需要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