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游戏化的大力开展,区域活动也成为幼儿园课程中的一大热点。在风风火火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制约着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制约着幼儿园及教师的发展。
一、开展区域活动常见问题
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还停留在简单模仿,不能突破“标杆”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格局,教师教育理念没有及时转变,区域活动中教师支持性不足。
1.缺乏个性的区域活动模式
1.1区域设置习惯无目的,“为建而建”。教师在设置区域时随意性较强,缺乏整体设计。甚至有部分老师只是因为在哪个幼儿园区域调研时看到过,区域设置非常好,孩子喜欢玩,而且活动效果非常好,然后就照搬回来。但是一样的活动主题、一样的操作材料,自己班级的孩子就是玩不好,甚至出现不喜欢玩或者不愿意玩的情况。
1.2区域空间规划不适宜。城市幼儿园一般占地面积都比较小,考虑的重点是在有限的场地资源里合理布置区域活动。可是乡镇幼儿园场地比较充裕,但是仍然喜欢模仿城市幼儿园,把大量的公共区域闲置,而教室里又挤得苦不堪言。同时在设置区域时还经常表现为干扰区域相邻或关联区域分离,如将图书区设置在建构区旁边,娃娃家和菜场一个在教室这头一个在那头。
1.3材料投放不适宜。材料投放盲目,缺乏目的性、有序性、针对性、层次性。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不够丰富,不够均衡。教师提供的材料非常重要,材料是幼儿最直接的老师,孩子只有通过与材料的作用才能获得发展。在区角活动中,许多教师会更换活动主题,但是所提供的材料不变。这种情况在“低耗材”区域比较常见。像娃娃家、建构区等区域。
附某班建构区材料提供表
主题名称 |
材料提供 |
《江阴长江大桥》 |
木质积木、易拉罐、方形KTV板 |
《家乡的公园》 |
木质积木、易拉罐、方形KTV板 |
当教师提供的材料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幼儿的作品大都以常建构的物品为主,房子、围墙,马路等,只是在组合排列上有一些细微区别,并不能达到教师预期设想。
2.教师支持性不足。
虽然教师知道材料投放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但往往很盲目,无法真正做到追随孩子发展的需求,而有计划地投放和调整区域与材料。
2.1角色定位混乱。
有的教师视自己为区域活动的掌控者,时常简单粗暴的干预儿童的游戏活动。笔者发现这种情况在新设区域出现的频率较高,教师急于达到预设目标,就会随意介入幼儿的游戏,出现以上情况。
2.2游戏指导不适宜。
有的教师打着“尊重”、“自由”的旗帜,让孩子自己玩,对儿童的游戏行为放任自流。在游戏中,教育者与幼儿的真实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自由、尊重是指让孩子消极的进行游戏活动,摒弃“善意的帮助”、“适时的调整”,那教师的不作为,就将阻碍儿童的发展。
2.3对本土资源缺乏敏感度。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合理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为幼儿创设发展与学习的情境和条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幼儿的发展与成长绝不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里可以实现的,相反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与发展的。某些教师对一些自然资源缺乏必要的敏感度,区域设置过于大众化,不能因地制宜。
二、开展区域活动三大支架
游戏是促进儿童在所有领域获得适宜性发展的媒介。然而,目前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存在种种问题。开展区域活动在解决常见问题的前提下,提供3大支架:教师教育理念、区域教研模式、区域开展模式。
1.支架一:教师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支持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他需要创设丰富适宜的环境,借助于一定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对幼儿施加教育和影响。所以教师的教育理念尤为重要。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有部分幼儿教师对《指南》进行了误读,把尊重幼儿片面的理解为教育中的不作为,同时也有部分教师仍然坚持已有的教育理念,把教师教当成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使幼儿失去了许多探索的机会。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有效实施区域活动的保障。在开展区域活动中,农村幼儿园应该把教师培训放在首位,尤其要注重教师理论的学习,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针对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园长、教研主任与教师要上下一心,集思广益,达成教育共识,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途径。可以针对区域教学的现状,购买相关书籍进行集体研读,并对教学实际进行解读,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支架二:区域活动教研模式
请求“外援”是弥补缺乏专家型教师的有效办法,很多幼儿园都会有一两个专家朋友,或者友好的“姐姐”园。但是“外援”更多的是对研究阶段性成果的一个鉴定和提出相应整改的意见,对于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专家是不可能帮助教师答疑解惑的。同时以区域研讨为契机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外援的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他们是以点的形式参与在活动中,一般在活动的重要环节进行指导。
“抱团”研究也成了我们教研的比较行知有效的方法。
2.1按需组团
很多幼儿园习惯于同一年级组作为一个研究组。诚然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抱团研讨有它独特的好处,大家都是平行班面临的问题都差多不,在这种研讨分类中教师研讨问题会比较集中,有利于研讨活动的开展。但是这样的研讨形式不好的地方就是,会出现文章开头每个班区域设置都类似,没有自己班的个性。基于以上原因,打破年级界线,进行按需组团。期初园根据教师意见确定3个研究重点。例如这学期成立了“手工区”、“建构区”、“科探区”三个研究小组,教师选择1个研究小组参与。按需组团,打破了年级组,教师会更关注学科的序列性,不会出现同一个内容大班这样玩,中班也是这样玩。同时对于班级的发展来说,每个班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区域,并以此为特色,做大做强,也避免了平行班的简单模仿。
2.2实战型教研
组团研讨讲究分工明确,同时又要求全体参与。我们教研组由园长直接领导,园长、教研组长与教师上下一心,集思广益,达成教育共识,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泛泛而研,肯定毫无实效。开学初期针对区域教学的现状,园长、教研组长、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出新学期的该区域教学目标、计划,并确立小中大班区域教学的重点内容,最后共同解决材料投放问题,明确哪些材料需园部购买,哪些教具可以自制,在研讨过程中真正做到合作、实践、反思、分享。
3.支架三:区域活动开展模式
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一般分三步走:模仿—舍弃—园本。
3.1蹒跚的第一步:简单“模仿”
“模仿”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少走许多歪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问题,其中就以教师不会教,孩子不会玩的现像最为明显。
启示:当拿来的“东西”教师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的时候,那个“东西”看着再好也不能用。因为教师对于不了解的东西就会出现无目的,为建而建的区域。
3.2踟躇的第二步:学会“舍弃”
区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与集体教学活动是一个互为补充,又互不相同的活动内容。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一般是根据课程需要进行统筹设计。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有”区角就可以了,而应该思考设置这个区角是为了发展孩子的什么?除了课程需要,更应该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在区域设计中经常会发现同一类型的区角重复出现。如有一个班级在美工区开设了一个撕贴《蛋宝宝》,又在生活区开设了《扣纽扣》,这两个区虽然一个属于美工区一个属于生活区,但是活动目标都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那我们就可以把撕纸《蛋宝宝》做一些调整,比如变成蜡笔画《蛋宝宝》,发展孩子的大肌肉群。在区域设置时尽可能均衡、丰富,在发展孩子的前提下兼顾课程需要。
启示1:舍得放手,才能抓住更多。做事是,做人亦是。
启示2:不要被这个要求,那个标准所迷惑,孩子的发展才是教育最终的落脚点。
3.3稳健的第三步:打造“园本”
园本课程的意义不在于每所幼儿园都要有自己的课程,园本课程更加突出的是由本土教育资源所构成的本土教育环境对幼儿成长的积极价值。努力营造一个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更加直接的交互作用的教育环境,是园本课程建设的初衷之一。此外,从幼儿教育的实践原则来看,幼儿园不仅要追求让幼儿在熟悉的文化环境里学习和成长,还应促使幼儿把课程里学习和感悟到的直接应用到其日常生活之中。这也要求幼儿园的课程必须立足于本土资源,打造“园本”。例如在《端午节》主题活动中,根据本土资源开设了《粽叶造型》、《三角粽》、《长命缕》、《编织鸭蛋网》等等特色区角。孩子们会把自己制作的作品展示在教室里,也会带回家送给爸爸、妈妈。这些接地气的区域活动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喜欢,教师也非常清楚我设置这个区域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可以投放哪些材料等等。教师在准备材料和指导上也比较得心应手。
启示:打造“园本”是成就自我,成就孩子的必由之路。
三、开展区域活动小建议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怎样才能发展好幼儿的同时发展好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建议一:在区域研讨过程中,园部的关注点更应该放在提升教师教育理念上。
建议二:在区域研讨过程中,教研组打破常规组队模式,开展实战型教研。
建议三:在区域研讨过程中,班级关注点依托“园本”,打造“班特”。
围绕自己幼儿园的办园特色,综合利用幼儿园的一切资源。教师不应该一个人埋头苦干,而应该巧妙利用幼儿园搭建的各类教研平台,这样可以借着集体的力量,在研究的道路上组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