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四大板块(运动、游戏、生活、学习)的重要部分,《纲要》和《指南》等纲领性文件都具体明确指出相应要求。 但因无备课、无准备、无目标、无要求一向为教师所忽视,导致运动活动在时间和内容上有:随机(想到啥就干啥)、投机(晚出早进、内容重复、越简单易操作的越多)、(忽略幼儿兴趣一味训练为主,放任练习)的倾向。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背景下,我们对运动活动内涵有了新理解: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兼顾。即抓住“动作发展、运动效率和生活适应”这个核心不变, 但活动价值体现更加多元,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观察判断逻辑思考能力等。
随着冬季的来临,一年一度的冬令晨跑活动又拉开帷幕。按照以往的模式,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晨跑活动是为了让孩子在体育活动前充分活动开身体,增加热量以免直接运动受凉。模式也都是班级老师带着孩子在操场跑几圈后,该拿器械的拿器械运动,该游戏的一起玩游戏,在这种以班级教师主导的运动模式下,我们也发现教师组织运动活动的通病,主要有意识缺位、资源缺乏、指导缺失。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以户外运动为例,创设一个自主、自选、宽松的户外大型运动区域,为幼儿提供不同能力层次的运动内容,能够支持幼儿在不同个体运动能力基础上拓展运动经验,从而达到锻炼体魄,养成健康运动的习惯。为了更好地提升户外运动的价值,加强户外运动建设的内涵的研究, 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发现真问题:现实视域下晨间体育活动的质态
本学期, 我们聚焦晨间体育活动,立足儿童视角分析了当下幼儿园晨间活动的现状,将研究重点放在幼儿对多样化的运动的需求之上,探究影响幼儿户外运动兴趣、需要和运动能力提升的因素,通过全体教师卷入式的观察、分析和梳理, 发现幼儿园晨间体育活动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 意识缺位——对运动的价值认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知行脱节”
2. 资源缺乏——对资源更新和幼儿运动能力发展“视而不见”
3. 指导缺失——对运动现场和自我认识“习以为常”
鉴于以上情况,为了让冬令运动真正成为能拓展幼儿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的有效载体,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幼儿园运动活动组织的方法、策略与关注点,我们从园部统整的角度,从时间统筹、内容续进、形式多元等方面对幼儿冬令运动进行改造,形成我园冬季独有的“运动大循环”活动。
时间统筹:8:50——10:00,全园幼儿全体出动,以混龄的方式开展大循环活动
内容续进:结合走、跑、跳、爬、攀登等运动技能,持续调整运动器材,保障幼儿的运动效能
形式多元:结合晨跑、器材锻炼、早操等活动内容,架构室内外、植趣园、大、中小型运动器材等建构项目体系。
新模式的出现需要打破旧模式的“固定思维”,以一种全新的、建构的、辩证的方式获得实践认可。所以,破解思路要从教师的思维定势中破土,不破不立,先破才能立,起步很重要。
二、建构新思路: 儿童立场中户外运动的转型思路
1. 升级户外运动的价值功能
2. 创设幼儿视角的户外运动场地
3. 投放功能全面的户外运动材料
想法需要在实践中印证,而方法是保证实践可行的依据。创新的思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兼顾“幼儿兴趣、运动效能、安全保障”几位于一体的“冬季运动大循环”活动,挑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思维与幼儿的能力,在教师思维与幼儿能力之间的策略架构和保障支架更为重要,在一波三折与几经调整中教师能从实践中真正收获教育的真谛,这才是对教育生态发展真正起作用的因素,也是我们教育研究的真正追求。
三、探索新路径:质量追求视域下户外运动的改造
将户外运动赋予的儿童立场后,我们对当下户外运动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造, 实现三个连接:
1. 与幼儿的生活连接
2. 与运动的核心经验连接
3. 与幼儿的课程活动连接
回溯冬季运动大循环的改造过程,从一开始室内室外、楼上楼下的循环晨跑,教师顾虑重重,安全、拥挤、队伍分布等,都是老师不能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的重重禁锢,以至于晨“跑”一度沦为晨“走”;加入打卡式自主运动项目后,器材的准备与收放、幼儿的选择与参与、项目的统计与调整、场地的分配与容积等,也都是老师们重要的关注点:孩子拿不动啊?没老师跟着怎么行啊?有的地方太挤有的地方太空,孩子只会傻等怎么办呢?……早操改革成为真正自主式的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造的渐进早操,也是让老师们纠结不已的重点,然而,就是在这一次次的纠结与破除中,老师的意识得到了改变,策略得到了优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运动兴趣、运动能力、生活适应性与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让冬季的幼儿园运动呈现出另一种勃勃的生机。
运动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重要的一个板块,与幼儿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教师在为幼儿创设运动环境的时候,应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运动需要,发挥环境与课程的作用,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的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自然、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我想,这也是“一日生活皆课程”的另一种有效诠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