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文化建设”即“为什么进行文化建设”,其中涉及“文化建设的意义”、“园所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的目的”等。
“何为文化建设”即“什么是文化建设”,其中涉及“文化建设的界定”、“文化建设的内容”、“文化建设的来源”等。
一、去芜存菁,传承创新——积淀文化的审议
江阴市辅延中心幼儿园自1951年创立,1993年6月幼儿园由东横街17号搬迁至环城东路53号新园址,2013年9月独立建制,2020年8月幼儿园由环城东路53号搬迁至迎宾路77号新园址。辅幼在历史沿革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雏形:
辅延:辅助延陵季子之教化,辅助礼延学堂
办园理念:经典浸润童心:国学启蒙,经典立品,开启智慧,润泽生命
幼儿培养目标:感恩之心,阳光自信
园徽:七彩树叶
十五:《幼儿中国文化导读与幼儿发展的实践研究》
十一五:《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的研究》
十二五:“国学经典启蒙主题活动”园本课程
首先,我们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辩证式审议:园所文化无法代表园所特色、园所文化无法体现实践过程、园所文化无法引领园所发展。
在课程架构方面,辅幼已经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课程特色,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浓浓的文化味,但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选题中可以看出,教育理念是教师本位,课程建设是教师预设,课程目标是知识取向……整个教育理念尚未改革。
在经过以上审议后,我们厘清了思路:园所文化应当是根据课程实践、园所特色、团队发展等“自下而上”地进行凝练重构,只有这样,我们的园所文化才是代表园所特色、体现实践过程、引领园所发展的文化。
为此,我们需要首先对园本课程进行改革。
二、行远自迩,知行合一——辅幼“软件”的革新
园本课程的改革自然并非一蹴而就的,我们循序渐进地开展了“辅幼‘软件’革新三年计划”:
(一)课程改革促实践理念共转变
理念上,我们引导辅幼人把自己当作一个“返乡的陌生人”,重新审视学校的一切,逐渐明晰自己的问题、发展机遇和生长点,在传承学校原有“传统文化”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鼓励老师“发现儿童的力量”,对原有“经典立品”园本课程进行重新审议,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聚焦传统文化中有关民间艺术的部分,构建以经验生发为导向的“民间艺术”课程。如何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1.环境的改造:
第一年:设立、设计开放式的室内室外活动区,重点聚焦于户外实践基地的改造。
第二年:支持课程生长性的环境,重点聚焦于室内外联动环境的创设。
第三年:环境课程——力图让幼儿感受生命的成长。重点聚焦于实现立体打通式——全园性联动。
2.秩序的重构:
三年来,我们经历了(1)首先从“原有作息时间安排”上发现问题。整齐划一,教师高控。(2)优化调整出一定的“弹性环节”,形成新的“弹性作息”表。(3)根据课程的资源和幼儿兴趣需要,灵活的调整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先后顺序。
最终,我们尝试引导幼儿参与规范的设定,我们用留白区留白日让幼儿自主管理一日活动,我们将生活环节的组织与教育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
3.项目的衍生:
在这三年里,我们从“主题馆”的初步尝试引发专家视导质疑,到在“项目课程”的生成与再构中聚焦“儿童立场”上下求索,再到在课程融合链接与打通的过程中实现对“深度学习”的不断探寻……最终在从“辅幼‘十三五’项目规划课题”:《幼儿园中国元素选择性课程案例研究》到“省‘十三五’重点自筹课题”《师幼再构: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民间艺术课程”三条路径的梳理与重组。
(二)体系重构促个人团队共成长
改变一个物体、完成一件事情很简单,但要改变一个人、建设一个团队,却很复杂。
在这三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依托于“十三五”课题的申报过程,通过课程实践的改革,实现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师个体的成长、对教师团队的重构。
统一的目标要求肯定难以满足每个教师自身发展的真实需求。为此我们着力推进“分层培养”。
1.依托青年成长训练营,缩短成长期
2.共建班级特色课程,冲破停滞期
3.相信教师的力量,再创发展期
相信让园部领导放手,“放手”——则是对有较高自律能力的教师投放的策略。园部帮助教师树立“两个信念”:一树立“做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信念;二相信儿童的力量。
三、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凝练文化的契机
2020年9月辅幼易地搬迁。搬迁后班额的扩大将带来“新教师团队逐渐丰富”的优势,但也将面临“教师专业素质亟需提高”、“如何保持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等需求和问题。
如何化解实际情况与未来需要之间的矛盾,转“遗留问题”为“发展机遇”?辅幼需要明晰:“新时代下继往开来的幼儿园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文化”。
1.制定方案。2.宣传动员。3.文化溯源。4.沙龙研讨。5.统筹整合。
辅幼校训的锚定:顺幼之天,以致其性。
辅幼藉由“易地新建”的契机,在具备深厚文化根基与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使全体辅幼人充分参与其中,从课程实践、园所理念、团队发展等不同视角,“自下而上”地完成了对“代表园所特色、体现实践过程、引领园所发展”的“新辅幼文化”的重构与凝练。
但是,新的辅幼文化又该如何“落地”,如何引领辅幼的园所建设、教师发展、幼儿成长呢?
四、负阴抱阳,共融共享——新园“硬件”的耦合
(一)园部在新园总体建设过程中的全程参与
我们主动介入新园建设监管、倾力参与新辅幼的硬件建设。2020年8月,辅幼新园建设全面竣工,建筑外形与文化内涵深度契合、器械玩具与功能分区多元融合,整体格局与色彩搭配自然和谐,设施设备与环境细节协调呼应:
①连接打通的空中花园。②儿童本位的现代童园。③多元融合的生态乐园。辅幼新园的建筑、设施、场地、景观与学校校园文化自然融合,孩子们身处辅幼就能探索四季变化,就能快乐游戏探索学习,描绘属于自己的多彩童年。
(二)教师、幼儿、家长“三位一体”与新园硬件的初步磨合
辅幼的办园目标:营造一所“美美与共——国风浸润童心”的优质窗口学校。因此,在办园目标的引领下,自新园破土动工伊始,教师、孩子、家长就始终全情投入,共同参与到新园的建设过程中:
1.吉祥物设计的全员参与
2.新园班级的自主划分
3.新园文化的共建共享
2020年上半年辅幼“十三五”园部课题成功申报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下半年新园启用,一个学期,辅幼常态接待领导走访、同行参观共17次200余人,物化呈现的追随课程脚步的生动活动现场与丰富适宜的材料环境,孩子专注探究与深度学习的状态,以及自然折射出的教师支持指导的敬业与专业,得到了领导的一致肯定,更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赞赏与自发宣传。这些是教育思想落实到课程实践的成果,也是与教育高度融合的园所建设与管理的成果呈现。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辅幼乔迁新址了,辅幼家人们将继续携手,前行在教育和研究的路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