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野看幼儿园课程的师幼共建 2021-07-16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陈丽红 所在单位:江阴市辅延中心幼儿园 执教时间:2021-06-28 执教地点:江阴市迎阳路幼儿园 执教内容:微视野看幼儿园课程的师幼共建 参加对象:江阴市迎阳路幼儿园教师

两个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师幼共建,即“师幼共建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师幼共建?如何师幼共建?“为什么要师幼共建”涉及共建的意义和内涵;“如何师幼共建”涉及共建的内容、路径和操作样态等。

   一、正本清源,师幼共建课程理念的确立

课程:课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概括地说:课程就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中国知网”关于幼儿园课程检索相关文章近3000篇。

班本课程(微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为主题、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随机架构的课程。是基于幼儿园园所资源、教师能力和幼儿兴趣,以主题模块而组织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其内在意义,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幼儿为认知主体,引导幼儿在其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逐步走向深度学习。

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内化与践行,课程、课程建构、园本班本课程建设已逐渐走进一线教师的视野与工作日常。那该如何建构,建构怎样的班本课程?什么样的班本课程是高质量的?

首先我们一起简单重温一下虞永平教授的《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六问》中关于课程的相关内容:

一问什么是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二问:什么是幼儿的学习?

三问: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的超越?

四问:为什么要充实教师的角色?

虞教授关于教育质量与幼儿园课程的观点,帮助我们正本清源,明晰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立场: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基本逻辑,回归儿童生活;关注经验,指向儿童幸福。幼儿园课程质量的关键:师幼共建,专业助推儿童可持续发展。

二、去芜存菁,师幼共建课程内涵的明晰

师幼共建:

师幼共建课程:

师幼共建课程的内涵:

师幼共建课程在课程结构、维度上与以往课程(教师预设)没有差别,差别在于课程内容的适时拓展,课程建构方式和实施途径的调整与优化,使之更适宜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适宜于幼儿的操作与体验。

师幼共建内涵的落地:

“师幼共建”是一种课程理念,更是一种方法与途径,通过“师幼共建”达到课程回归儿童生活专业助推儿童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梳理课程结构框架。我们延续采用全员参与、研教一体的研究模式,引领全体教师在一梳、二试、三改的研究经历过程中,内化理念、突破难点重新梳理课程体系。

2.明晰课程实施路径。教师实施师幼共建课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支持发展优化实施已有课程;追随需要,生发建构班本课程。

师幼共建课程,其实质是关注儿童,其关键是课程理念的变革。课程理念从“教师本位”走向“儿童本位”,课程建设变“教师预设”为“师幼共建”,发展目标从“知识取向”转为“成长取向”。

三、知行合一,师幼共建班本课程的实施

师幼共建课程的过程是师幼共同经历的生长过程。从一日活动----主题活动----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教师们在学习实践----反思调整----审议推进----优化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课程建构能力螺旋式持续上升。渐渐地,老师和幼儿拥有了课程再构所不可或缺的自觉、热情、坚持和能力,从而达到了师幼共建课程的目的。

1.搭建框架,铺实课程建设基调

2.全程审议,抓实师幼共建核心

3.师幼共建,彰显课程生长力量

共生内在自然的起点

共推逻辑清晰的过程

把握时节,注重对话

链接指南,提供资源

问题驱动,项目解决

高峰体验,收获统整

共享温暖多元收获

亲历中学习,体验中生长,建构中发展。课程是一个绵延不绝、不断丰富和充实的故事。师幼共建课程的成果是温暖的多元的。我们坚信:孩子在共建课程中与人、事、物之间的亲身经历,不仅能转化为多元经验,更能影响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对其生活与成长都会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着眼课程在教师层面的一个阶段性物化结果--课程故事,来一起分享师幼共建课程的收获。

老师们很会写课程故事,语言生动富有画面感。但老师们又不会写课程故事,课程故事往往是课程发展不同阶段的“流水账”或各领域活动的“大拼盘”其根本的原因,一是因为教师在写课程故事的时候存在求全少思、仅历程性呈现课程实施全过程的问题,二是因为教师在课程生成的过程中更多按照教学思路去铺陈课程内容,缺乏从儿童兴趣、儿童经验和儿童需要出发的课程意识,课程故事便自然会缺少从儿童中来的灵动和创意。

从课程故事的结构看班本课程生成的教学脉络

从课程故事的事件看班本课程生成的儿童意识

从课程故事的叙述看班本课程生成的教师反思

师幼共建的课程,关注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学”。一个好的班本课程是可以记录成文并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去科学评判的,但一个好的班本课程最直接的样态就应该是儿童在课程中快乐游戏主动探究深度学习的现场+教师适宜支持推进课程中的专业性与深度性。其核心始终是“师幼共建”。

同样可以用虞永平判断幼儿园教育质量是否进步的十个问题,来反问自我评判班本课程的质量:跟儿童物理、心理距离是否都靠近了一些?儿童投入地获得的时间是否充足一些?对儿童的行为观察是否更真切和完整一些?能否从儿童行为中看到需要、可能和新经验?能否将资源的提供与对儿童的挑战和经验相联系?对儿童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是否有规划?儿童提出的问题是否更多了,是否有机会去寻找答案?核心的理念是否在教育过程中得到践行?幼儿园课程是否更具有适宜性和园本化?《指南》的目标是否得到有效地实现?

  • 阅读(11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