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天能养成一个习惯吗?
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既需要孩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也需要我们耐心细腻的呵护和理解,需要我们为孩子留足等待的时间和空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学得好考得高自然指日可待。
卓翔对刚上一年级的儿子旭洋的期望很高,希望旭洋今后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学,为家族争光。哪知新学期开学才一个月,班主任老师就给卓翔打来告状电话,反映旭洋学习习惯怎么怎么不好,汉语拼音跟不上,数学题目不会做,不满意的话说了一大堆。
老师告状告到了家门口,这下不动真格还真的不行了。于是卓翔首先给旭洋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计划后面还跟着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然后规定旭洋做作业必须放在玩之前,并限制了旭洋的作业时间。卓翔心里想:书本上都说培养一个习惯需要21天,那我就督促孩子21天,三周以后我就解放了。
随着卓翔的介入,旭洋的学习开始变得有条有理,一个月后成绩也慢慢跟上来了。看到旭洋初步养成学习习惯,卓翔松了一口气,对旭洋的学习放松了要求。可是没过多久,班主任老师再次打来投诉电话,反映旭洋家庭作业字迹潦草,错误率高。接完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卓翔疑惑了,孩子不是已经养成学习习惯了吗,怎么又不行了?养成学习习惯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啊?
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希望孩子有个好的学习习惯,今后能考上好的学校,有成功的人生。但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却又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一开始热情洋溢,计划满满,中间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到最后弄得灰头土脸,垂头丧气。
那么,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有人说是7天,有人说是21天,有人说是一个月,有人说是3个月。。。。。。其中最典型的说法是21天。其实,这种说法不一定正确。养成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时间没有标准答案。这是因为每个人年龄、基础和个性的不同,每个人的努力程度也不同。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挑选了96名志愿者进行了为期84天的实验。志愿者在午餐时加吃水果、喝一杯水或者晚餐前跑步15分钟三者之间选择一项,作为自己想要养成的习惯。研究表明,志愿者平均要66天左右才能养成一个习惯。后续的研究发现95%的人养成一个习惯的时间在18天到254天之间。
在这过程中,志愿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这时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即使这样养成的习惯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这时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一旦跨入此阶段,习惯已经成为了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
因此,花费21天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这种可能,但不能普遍适用。绝大部分孩子可能不止这个时间,如果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时缺乏耐心和恒心,必定功败垂成。这就像“一壶烧不开的水”,烧到50℃ 、60℃ 、70 ℃ ,甚至90℃就放弃了,这样怎么能喝到开水呢?
因为家明和妻子常常在网上写文章的原因,所以小不点也喜欢到电脑上“写文章”。一开始,小不点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在键盘上随便乱打一通,但玩起来只有三分钟的热度,玩两下就跑开了。
家明把小不点的字设置成了各种字体,各式各样的字体一下子吸引住了他。慢慢地,小不点在电脑上打字的兴趣更加浓了,打字的时间长了。可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玩久了就没有耐心。兴趣退烧以后,又回到了从前。
家明有把小不点的字设置成了五颜六色,各种型号,小不点的兴趣又上来了,并且多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大人陪着。因为他要爸爸妈妈教他认字。“爸爸,我打的是什么字?”“妈妈,这个字是怎么读的?”小不点对自己打的字都想知道那是什么意思。面对他的这种好奇心,爸爸妈妈都很高兴,也乐于陪伴他。趁此机会,教会了他打自己的名字和爸爸妈妈的名字。而每每看到自己把这些字打上去,他都会喜不自胜。
一次,爸爸在上班,跟小不点妈妈在微信上聊了一会后,准备下线了。小不点妈妈突然说:“等一下,小不点说要跟你也聊下天。”爸爸以为小不点是电话聊天,就等着电话。但没想到,微信里突然来了一句:“爸爸。”接下来又来一句:“马骏。”看到小不点打出来的这四个字,爸爸顿时激动万分,点了振屏抖了他一下,小不点也马上回了一个振屏抖了一下。虽然父子间没有太多的言语,但这种交流胜过千言万语。
就这样,这种打字玩耍的游戏父子俩坚持了很长时间,小不点在游戏中认识了好多字,也学会了打很多字,养成了识字打字的习惯。
台湾作家张文亮有一篇散文《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既需要孩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也需要我们耐心细腻的呵护和理解,需要我们为孩子留足等待的时间和空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学得好考得高自然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