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7: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2021-08-13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德育 资源类别:读书感悟 资源年级:五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江阴市大桥中心小学 冷凌元

儿子看到我在看《致青年教师》,走过来笑话我:“妈,你都教了多少年书了,怎么还看这样的书啊!”我把再版前言上的一句话指给他看,“……许多老教师甚至教育前辈也在读这本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有智慧的人,尊重常识是最重要的智慧,而发现这一点,往往是中年之后的事了。”

不知不觉,已是不惑之年,回望自己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的每一天,我是否清楚所有的教育常识?我是否尊重了每一条教育常识?想想汗颜。

昨天学校领导让我在集团大会上讲讲我转化后进生的故事。在台上我似乎是侃侃而谈,可现实生活中,和这些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都让我如履薄冰。

午间活动的时候,一位同事说:“你们班怎么这么乱啊!”我指给她看,班级有好些孩子玩心太重。她说:“你就不应该让他们下课,要把他们看得死死的。”我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才好。

如果不是今天数学老师另有别的事情要忙,那几个孩子是不可能下来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业,是他们永远也还不完的债。他们只不过是接受知识慢一点,动作慢一点,思考问题慢一点,而“玩”又是他们无法摆脱的天性,于是就陷入了一个永远出不来的补作业死循环。

吴非老师一遍遍唠叨“慢一点”,“不要急…”道理恐怕大多数人都明白。可是匆匆时光推着我们向前的同时,我们也选择性地遗忘了,于是,在学校荣誉墙背面的阴暗处,一些“后进生”也被选择性地遗忘了。只有极少数的像吴非一样的老师还愿意去思考,“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是什么时候丧失了学习兴趣的?他们为什么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家长、教师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而他们由于能力的限制,长时期精神疲惫,实在跑不动了,于是他们干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来了。”

可是,老师们为什么会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呢?

先不谈这个,先看看开学一个多月来我们收到的通知。“教科研新秀”评选,“德育能手”评选,“学科带头人”评选,“名教师”评选,还有各项论文、比赛评比。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都要准备去参评“名教师”了?那么,要教出怎样的学生才能配得上这个“名”呢?

就在我琢磨着要怎样才能发表一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文字:“以你的学养,除了有些病句是你的独创,你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发明权。”我一下子清醒了,我所写的一点东西,是不是真的有价值,这才是我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做老师,如果把学问上的一点东西拿去为升职而钻营,那么,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真乐趣了。“作为教师,我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会对学生有影响”,这是吴非老师对所有老师恳切的叮咛。

这世上的人大多现实,还好有吴非老师这样浪漫的人,他带着我们一起畅想这样“理想的教育”:

“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的待遇。在早晨的阳光中,他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能吃到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

这真是一幅美好的画面,疲惫的时候想到还有许多人在守护那面“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就会想起初为人师的自己,想起那些热血沸腾的年华……



  • 阅读(12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