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构思,一脉多支的起承转合 2022-02-18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2-02-18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行文构思,一脉多支的起承转合

——读《作文十九问》后有感

祝塘中心小学  缪君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王鼎钧的系列丛书之一——《作文十九问》,感觉收获颇丰。

这本书和我以往读的书大不相同,薄薄的,小小的,一下子吸引了我的视线,也激起了我阅读它的兴趣。打开书,发现内容也很特别,采用的是问答体。在一问一答间,伴着一个个实例,层层深入,将作文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一一解决了。读着这本书,感觉特别亲切,似乎那个发问者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随着对话,眼前豁然开朗,甚至有些跃跃欲试。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大有裨益。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鼎钧老师教“起承转合”。

自明清时期,“起承转合”就作为了一种写作的必要手段,无论行文或是解文,起承转合都是首要构思。时至今日,文章的写作自然已不受固俗的结构形式所规范,但正如同王鼎钧在《作文十九问》中写道的:“作文不一定都要起承转合,但如果你能做到起承转合,那也不错”。起承转合,作为行文的四个要点,在文章的表达中有丰富情节、深化主题的效果。就现在文章来讲,议论文与记叙文都能采用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以达到更好的写作效果。就当下学生的作文写作来讲,贯彻起承转合的结构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起承转合也很适合于如今的命题作文,“起”即是开头,既要直抒胸臆又须博人眼球;“承”为补充与发展,要扣紧主题,也要从容大方;而“转”则为情节的变化,变化的情节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而最后的合,则为文末之总议。

起承转合的好处在于其连贯的自然与行文的紧凑,它能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清晰,这里可以对照“总分总”的文章结构,由“起”至“合”,是主题的前后照应,而“承”与“转”则是主题的深化。

由此看来,所谓文章中的起承转合,其实质为突出主题与铺述内容的“一脉多支”。一脉,是主题与中心思想,也是作文中最重要的一点,无论什么样的作文,其首要一点就是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无论平铺直叙还是对比暗讽,都意在突出主题,点明思想。文章描写的方法各有特色,每个人的性格喜好与阅历理解都决定着个人不同的写作风格倾向,所以所谓的“起承转合”并不是生搬硬套的模板式思维,而是一脉贯穿、分支多样的写作技巧。

如果文章能抓好起承转合的整体结构,则能给人以清晰的脉络,不至于形散意乱。在《作文十九问》中,作者王鼎钧引出多个示例,其中引出分析了汪洙的《神童诗》两句、魏学洢的《核舟记》,以及李后主的忆江南等词,当以起承转合的构思去看待这些词句时,可能并不能给人直观上的脉络结构,而在深入领悟之后,却是赋有更深意会的起承转合。

作诗的方法不能完全搬挪给作文,而其思想结构却可以攻以玉也。范德玑在《诗格》中说道:“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同样可以作用于作文之中。而想要妙用起承转合,自然并非易事,这需要熟练的思想结构与文字基础,要能作出类似李后主词中“无合胜有合”的意像,更需要丰富的阅历与理解。

但就现在作文来讲,恰当地使用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仍然可以达到优秀的作文水准。这就需要我们紧抓“一脉多支”的起承转合特点,以自身特色的文字去描绘完整的脉络结构,如此作文,便决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 阅读(116)
上一篇: 着眼单元整体,实施有效教学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