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读后感1、2、3 2022-04-09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1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以“存在、自由和超越”为基础,深刻表达了“什么是教育”的独到见解。雅氏不仅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更有着长达40多年的教学生涯,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早年的医学经历,使得雅氏的教育观念更加关注人,重视“人的灵魂”。

在整体性教育观念中,雅氏尤其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通过单纯地对过去的把握和重复、或者是通过对过去的理解、对未的憧憬,我们以现在的每一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的羽翼带的希望。只有熟悉过去,我们才能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才懂得未的选择。所以,雅氏十分重视对古典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认为谁在年轻时接触到这些东西,那么谁就拥有一个充满活力、开放的精神世界。

    古典知识对人性的陶冶,使得人们在自觉中向高贵的心灵与行为靠拢。但这一切的前提在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不是单单记住各种条。也就是说,在教育中,雅氏坚决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而是注重对灵魂的启迪,对生命的理解。因此,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在雅氏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教育失落的本质,在于整体性价值观念的缺失,使人们只关注于眼前的利益,而忽略教育长远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那么,只活在“此在”的人们,缺失开阔的视野与心胸应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无法自我教育,导致精神价值很难寻觅。所以,只有拥有整体性价值观念,我们才能通过探寻本真的过去,憧憬本然的未,而坚定地立在本的“此在”。

对教育虔诚的信仰,使得人们拥有追求真理的热情。如果缺乏虔诚的信仰,教育对我们说只是可有可无的物品,而无法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这是教育者的最高理想追求。我们在求知中明理,在明理中学会质疑与批判,在质疑与批判中获得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这时,我们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人,一个有着独立理想和品格的人。

    作为一位教育者,我们应始终把培育人才,教化人心作为自身的使命,自始至终对教育事业充满虔敬的态度,将教育融入自己的生命,完成作为教育者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短暂的一生中,真正致力于教育,致力于影响人的活动的人,他的生命不仅没有浪费,还得到了无限的延续与扩展,直到世世代代。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2

    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有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所固有的神圣职责,如:德性的彰显、人格的培育、生命的完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等等。

    二、教育的源泉是真正权威,在权威中自由生存。

    雅斯贝尔斯认为,对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没有权威的不断生成,即便他已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语言和思维的主人,但他却仍处在被弃置的空无一物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只有虚无紧紧尾随着他。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

    权威是在历史现实中已成形的真理统一的谜语,出自所有大全样式的真理而与负载真理和拥有力量的最高级人类相遇,是真正权威的本质。权威是真实的,但却不是绝对的。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它们将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们学到知识的教师,并且敬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权威的教师。

    三、教育离不开语言与文化,教育是一种理性的陶冶过程。

    雅斯贝尔斯认为,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学习语言可以在无形中扩大个人的精神财富。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语言,但重要的是语言的间接学习,即要熟悉书本上所描写的事物,事物的特性显露在表达这种事物的语言特性上,对事物的了解愈深入,其语言表达的水准愈高。语言的意义来自传承、   

    陶冶是一种生活型式,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陶冶在活动中完成,目标是全面的造就人,铸造人的本质。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人的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

    陶冶是每个人获得知识和重新塑造自己的天地,只有世界作为最终的此在时,陶冶才成为终极的东西,陶冶被原初所创造和承担,而最终又被存在所冲破。在高层次的陶冶中,尽管有存在消解的趋向,但它同时又是达到最明晰判断的条件。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3

    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虽然篇幅很短,但是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个教育者以及准备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去细细琢磨。读后受益良多。

    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关注人的灵魂的发展和完善,教育是让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外在的文化知识、技能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选择、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教育是在对话中探索真理,以形成顿悟的过程。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只是教师的照本宣科,师徒式教育完全是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雅斯贝尔斯推崇的苏格拉底式教育,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通过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真理竞一无所知。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

    苏格拉底最大的特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毫不留情地批评,而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坚持真、善、理性的信念。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严格贯彻。

    三、教育是一种理性的陶冶过程

    雅斯贝尔斯说:“学习是德行的保存。”“真正的学习是以不停的奋斗来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陶冶是已形成意识的真实再现,陶冶的行动就是思考的行动,陶冶使得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自由、生存、超越” 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