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措施、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知道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在内)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一、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
1. 明朝建立与君主专制
明朝 建立 |
(1)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 (2) 1368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
|
废宰相 |
原因 |
(1) 吸取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 (2) 明袭元制,②________,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3) 胡惟庸案 |
概况 |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
|
影响 |
一方面,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另一方面,造成皇帝政务繁忙 |
|
设内阁 |
过程 |
(1)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2)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3) 明宣宗:内阁取得③________。 (4) 明神宗:“部权尽归内阁”,权压六部 |
特点 |
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参与决策,但没有决策权;不能统帅六部百司。 |
|
地位 |
逐渐提高(权力逐渐提高) |
|
实质 |
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
|
局限 |
存在宦官专权乱政的隐患。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控制锦衣卫,监督官民的言行) |
|
主要 认识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清朝建立、康乾盛世和君主专制
明清 易代 |
女真族建金 |
16、17世纪,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 |
||
清朝建立 |
(1) 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2)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
|||
明朝灭亡 |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
|||
清军入关 |
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
|||
康乾盛世 |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君主 专制 |
奏折 制度 |
内容 |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
|
特点 |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影响 |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
|||
军机处 |
时间 |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人员 |
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
|||
职责 |
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
|||
特点 |
简、速、密 |
|||
影响 |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思想控制 |
清朝统治者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
|||
二、 明清经略边疆措施
1.明朝
内陆边疆 |
对蒙古 地区 |
(1) 防御:明朝为防御鞑靼、瓦剌两大集团(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了长城。 (2) 战争:明中期,瓦剌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 (3) 议和: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
|
对西藏 地区 |
(1) 册封:明朝封授给藏族地区(乌思藏)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2) 机构:明朝设立了___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藏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 招抚: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
||
沿海形势 |
倭寇 |
由来 |
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 |
发展 |
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 |
||
抗倭 |
(1) 人物:⑩________________连续重创倭寇。 (2) 影响:东南沿海的形势得以稳定,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
||
殖民者 |
背景 |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
|
概况 |
(1)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 (2)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3) 1662年,________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
2.清朝
捍卫国家主权 |
对东南 (收台湾) |
(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台湾;郑氏后裔投降; (3)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书福建省 |
_____________ |
|
对东北 (抗沙俄) |
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 |
迫使其同意谈判,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
||
内陆边疆 |
平定 叛乱 (蒙古、新疆) |
(1) 康熙帝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 (2)乾隆帝,平定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2) 在蒙古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3) 1762年,在新疆设立________,总领军政事务 |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
|
对藏族 |
(1) ________宗教领袖(顺治时,“达赖喇嘛”;康熙时,“班禅额尔德尼”)。 (2) 1727年起(雍正帝时),设立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 1793年(乾隆帝时),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 |
||
对西南 地区 |
雍正帝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
|
||
政策 |
(1) 设立______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
|||
国家 疆域 |
概况 |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
||
影响 |
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与内地交流;基本奠定现代中国多民族疆域的版图。 |
|||
三、 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时间 |
(1)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2) 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 |
||
表 现 |
内部 |
人口膨胀 |
(1) 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激化了阶级矛盾。 (2) 造成了大量流民,引发了社会危机。 (3) 严重破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资源危机 |
|||
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
“百为废弛,贿赂公行,吏治污而民气郁,殆将有变” |
||
贫富矛盾 |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 |
||
农民起义不断 |
|||
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 闭关自守政策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
外部 |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话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但清政府浑然不觉 |
四、明朝的对外交往
早期 |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
(1) 目的: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 结果:未能持续(原因: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4) 认识: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5)积极意义: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上交通路线;促进了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友好往来;推动了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促进了南洋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
中后期 |
海禁 |
防止倭寇 |
练习题
1. 阅读地图,完成问题。
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在各省、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的管理;又在中央设理蕃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在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
清朝形势图(1820年)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地方治理的特点。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奏折制度产生于康熙时期。在雍正时期,除各省总督、巡抚有权密折奏事之外,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地方大员,甚至一些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也获得了奏折使用权。对不熟悉的官员,雍正帝要求亲信对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雍正帝还颁发折匣,折匣上有锁具,宫中及具折官员各有钥匙一把,凡拥有奏折权的官员每人发给几只,专门用来传递奏折,无匣封装的奏折内廷不予收接。此外,雍正帝推行轮班奏事制度,促使各地官员尽职尽责,使百官的违法违纪行为能及时传达。乾隆时期,奏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地官员均获得奏折言事的权力,奏折言事的范围则扩展到人口、粮食收成、逃犯、洋盗缉查、每月粮价波动等情况。有关军情和紧急事务的奏折必须使用驿递,该用不用,不该用而用,都会受到申斥或处分。随着奏折数量增加和作用提升,乾隆帝严令除军机处应奏事件仍旧交奏事太监呈进外,其余一切奏折均由奏事官员转交,大臣官员不得与太监交谈,违者从重治罪。乾隆帝还规定了奏事处人员定期更换制度,以防范任职时间过长可能带来的弊端。
——傅礼白《康雍乾时期的奏折制度》
(1) 据材料,概括奏折制度的特点。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奏折制度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