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谦——高二历史原创试题3 2022-06-05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历史 资源类别:模拟试题 资源年级:高二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高二历史模拟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模拟试题3

命题:张永谦 2021.12.05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A. 陕西省 B. 云南省               C. 浙江省 D. 北京市

2. 孟子提出:“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这一言论

A. 呼吁保护弱势群体 B. 要求平均分配财富

C. 宣扬了民贵君轻思想 D. 主张重构社会秩序

3.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朝某官吏的马匹受惊踩死了农家孩子,出事后扬长而去。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们应该找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丞相 D. 郡守

4. 贾谊的《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 察举制 B. “推恩令” C. 郡县制 D. 封国制

5. 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

① 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重视发展农业 以德化民 焚书坑儒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6.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长孙

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

7.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 汉长安 B. 唐长安 C. 宋汴梁 D. 元大都

8. “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指

A. 屈原 B. 李白 C. 杜甫 D. 柳永

9. 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因此该机构的地位相当高。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员为僧俗并用。这一机构是

A. 枢密院 B. 中书省 C. 宣政院 D. 政事堂

10. 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度众生的观世音、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对此年画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 “三教合流”影响了民俗 B. 西汉初年已初见端倪

C. 极大程度上扼杀了人性 D. 受明清儒学变革影响

11. 以下盛世局面,按时序先后排列第三的是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光武中兴” D. “开元盛世”

12. 在福州一纪念馆的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楹联歌颂的是

A. 魏源 B. 林则徐           C. 文天祥 D. 郑成功

13.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是

A. 定都天京 B. 北伐失利 C. 天京变乱 D. 安庆失守

14. 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来看,左宗棠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

A. 主张向西方学习 B. 编练新式军队 C. 率兵收复新疆 D. 兴办洋务企业

15. 下图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 资本主义 B. 封建制度 C. 封建帝制         D. 帝国主义

16.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 没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 未动摇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D. 民主共和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17.1919年52,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北京爆发了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

A. 义和团运动     B. 五四运动          C. 中共一大 D. 新文化运动

18. 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首次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是

A. 《文学改良刍议》 B.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C. 《新学伪经考》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1936年1213日早晨,南京报童沿街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这个“特大新闻”是

A. 华北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20. 下图展示的是近代史上重庆曾遭受的一次野蛮轰炸。与此次轰炸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抗日战争

21. 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后一个是指

A. 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 古都北平和平解放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2. 在下图反映的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另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 农村 B. 沿海城市 C. 城市 D. 国营企业

24.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A. 开国大典 B. “文化大革命”结束 C. 改革开放 D. 香港回归

25.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这反映的思想主题是

A. 法律完善 B. 君权神授 C. 众生平等 D. 国家统一

26. “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这两个大国,一个是罗马帝国,另一个是

A. 亚历山大帝国 B. 中国汉朝 C. 阿拉伯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27. 下图是一张中世纪欧洲庄园的复原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庄园的最大特点是

A. 农奴制度 B. 自给自足         C. 合理设计 D. 等级森严

28. 有学者说:“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因而归根到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 促进了欧洲经济迅速发展 B.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满足了封建阶级的私欲 D. 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

29.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这里的“他们”是

A. 人文主义者 B. 宗教改革家 C. 启蒙思想家 D. 古希腊先哲

30.2020年3,白宫表示考虑以联邦政府名义下达对纽约州等三个疫情严重州的强制隔离,遭到纽约州州长科莫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联邦政府向这些州宣战”。科莫反对的依据是美国实行的

A. 三权分立 B. 联邦制           C. 中央集权 D. 总统制

31. 某同学在整合历史笔记时,主要有“汽船与火车”“共产主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荒凉的村庄”“道德败坏”“经济自由”等内容。此笔记涉及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矛盾

32.1871年,巴黎公社颁布法令:统计被遗弃工厂的数目,拟定工人协作社的章程,规定把工厂转让给工人协作社的条件以及应向厂主交付的赎金数额。这反映了

A. 旧式的国家机器依旧未被粉碎 B. 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C. 公社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倾向        D.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本确立

33.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点燃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

A. 三国同盟的形成 B. 三国协约的形成 C. 萨拉热窝事件 D. 日德兰海战爆发

34. 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与下列哪些会议有关系

① 巴黎和会 雅尔塔会议 华盛顿会议 旧金山会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5. 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 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 多种所有制并存

3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协同作战,打败法西斯,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

A.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B.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C. 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D.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37.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学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图的主题是

A.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 新兴力量的崛起

C. 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8. 有学者认为,全球政治地理从1920年一个世界走向20世纪60年代的三个世界,然后走向20世纪90年代的六个以上的世界。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

A. 欧洲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B. 美国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C.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D. 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紧张

39. 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至少于2008年起,向全球近10万台计算机植入专门软件,监听各国社会动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全球化推动了各国信息的共享 B. 信息革命削弱了美国霸权主义

C. 社会信息化带来安全方面风险 D. 网络对社会安全影响弊大于利

40. 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人类社会大战理念的一个缩影。下表是世博会部分主题,这些主题反映了

2000

人类、自然、科技

2005

自然的睿智

201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5

滋养地球,生命之源

A.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B. 科技进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

C. 全球范围内利益冲突严重加剧 D. 当今世界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共计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3)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如果下令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需要经过怎样的运行程序?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4)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2)

(4) 根据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1)


42.(10分)解读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材料二 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它的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以上均摘编自\[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 阅读材料,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根据材料二,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两国形成如此外交对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

(2)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分别简述图1和图2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4)

图1 柏林墙遗址图2 国际格局变化结构图

(3) 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历程。(2)



历史模拟卷3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B

B

C

A

B

B

C

A

B

B

C

C

C

A

B

D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A

A

D

B

B

B

B

C

B

C

C

C

B

A

B

A

C

C

D


41.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

(2)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1)影响:保证了皇权独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1)区别:唐朝中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草拟政令;(1)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辖六部。(1)

(3)职能:承命拟旨;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谕旨。(2)

(4)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


42.

(1)影响:推行“冷战”政策。(1)原因: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1)根本原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不同。(2)

(2)图1:德国统一;两极格局解体。(2)2: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成为主要国际力量。(2)

(3)历程:两极格局到多极化。(2)


  • 阅读(7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