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后1卷练习
命题:张永谦 2022.5.20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墨子说:“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鲜且不加者去之”。要求初入墨门者,都要经受“服役”的劳动锻炼,以养成他们“以赴天下之急”精神。这反映出墨家学派
A.强调绝巧弃利的自然本色 B.汇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C.关注社会和谐的人文情怀 D.注重劳动教育与价值追求
2.下表反映了西汉货币发行的情况(1两=24铢)。由此可知
发行时间 |
名称 |
重量 |
币面文字 |
是否垄断发行 |
汉文帝五年 |
四铢钱 |
四铢 |
半两 |
否 |
汉武帝元狩四年 |
三铢钱 |
三铢 |
三铢 |
不准私铸 |
汉武帝元鼎四年 |
上林三官五铢 |
五铢 |
五铢 |
由中央垄断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异常活跃
C.政府经济管控能力增强 D.货币体系构建逐渐成熟
3.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认为,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由此可见,草书
A.融合了其他字体优点 B.与官方思想背道而驰
C.易于抒发出情感意境 D.笔画分明、结构方整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儒热心讲学的目的,固在开发民智,陶育人才,而其最终的目的,则仍在改进政治,创造理想的世界”。这表明宋儒
A.完全摆脱先秦儒学的影响 B.基本实现了儒学的复兴
C.注重发挥经学教化的职能 D.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5.18世纪初,康熙帝决定任用传教士采用经纬度测量及三角测量法进行全国性实地测量,测绘人员分赴全国各省,举凡天下山水城廓,均收入图中,即《皇舆全览图》。康熙帝此举
A.体现了清朝文化政策开放包容 B.加速了中国传统科技的转型
C.适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D.旨在推动西方科技在华传播
6. 18世纪中叶以前,在广州与中国进行海上贸易的西方国家,没有一个在贸易额上占绝对优势。到19世纪30年代末,中外海上贸易的百分之八十是中英双边贸易(不包括鸦片走私)。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闭关政策导致鸦片战争爆发 B. 中英经济的互补性较强
C. 中英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 D.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7.1900年,在清政府对八国宣战后,东南省份的一些督抚拒绝接受朝廷命令,他们组织东南互保,与外国领事达成协议,允诺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列强承诺不派兵进入东南省份。据此推断
A. 列强加强了对东南各省控制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 清朝政治权力结构开始变化 D.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成为必然
8.下表是不同学者对中国同盟会的认识。据此可知
章开沅 |
它(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规模的组织,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有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这就使它与那种以地域性、封建性、松散性为特征的会党区别开来 |
金冲及 |
“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十分松散的组织”“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作为核心,也难以将革命进行到底” |
A.历史解释不同于历史叙述 B.评价视角影响历史认识
C.设身处地有助于历史解释 D.历史评价都具有客观性
9.1930年,蔡元培撰文指出:配称作现代学生,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学术、国家、社会的责任);再加以“崇好美术的素养”和“自爱”“爱人”的美德。据此可知,蔡元培意在
A. 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B. 重塑劳动教育观念
C. 促进国民提升素养 D. 倡导学生全面发展
10.1934年11月1日至6日,陕甘宁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华池县南梁荔园堡召开,选举出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群众习惯上称南梁政府)。同时,还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随后,根据地各县陆续建立了革命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现实需要 B.完成了红军的战略转移
C.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尝试 D.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11.“出席会议的除了中国、苏联、法国等大国代表外,还有朝鲜、大韩民国和以‘联合国军’名义派兵参加朝鲜战争的澳大利亚、加拿大、希腊、菲律宾、卢森堡……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荷兰。这些国家中,当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没有几个”。这次会议
A. 确保了中国南部边境相对稳定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实现了中法两国建立友好关系 D.加强了亚非拉之间友好联系
12.有学者回忆:“1985年3月我去无锡调查,知道前两个月乡镇企业增长100%,我提醒他们不要头脑发热。他们答复说,乡镇企业要资金有资金(银行送贷款上门),要销路(订货已达一年半产量),为什么不让我们生产?”由此可见,乡镇企业的崛起
A.奠定了城市经济改革的基础 B.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D.加快了利用外资步伐
13.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把历来以为真的一切见解通通抛弃掉,即使稍有可怀疑的东西也不要轻易相信。这一主张
A. 强调了知识对人发展的作用 B. 阐释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内涵
C. 抨击了天主教会的守旧思想 D. 彰显了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
14. 1863 年波兰发生了“红党”反抗沙俄压迫的大起义,1864 年第一国际成立。 1871 年法国发生了因普法战争而起的巴黎公社革命,1889 年第二国际中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成为主流。这些事件可用来证明( )
A. 民族主义影响国际工人运动 B. 马克思主义思潮已成为主流
C. 代议制改变工人运动的方向 D. 资产阶级统治地位日趋巩固
15.1875年前,绘画应该看起来像“真人真物”。但19世纪下半叶,以法国为主要创作地的部分画家开始排斥这种思想……他们使用与自然色彩迥异的鲜艳色彩,用扭曲失真的图案模糊表达常见物体……斩断旧规则、旧限制羁绊,探索二维空间作画的种种可能。以下作品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的纤夫》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16.苏联一五计划期间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在西方的帮助下建立的。苏联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儿斯克钢铁厂、库兹涅克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是在美德两国援助下建造的。苏联三大汽车厂也都是在西方专家帮助下用西方设备更新装备的。这说明
A.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弥合 B.经济全球化改变世界格局
C.新经济政策依然发挥作用 D.经济危机影响了国际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20题各12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 世纪后,英国爆发了圈地运动。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涌入城市,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在城市迅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困人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单一的“宗教—慈善”保障已经无法应对弱势群体的福利需求,客观上要求国家力量的积极介入。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济贫法》,强制征收济贫税;以习艺所为机构收容贫民生产、劳动;政府指派管理人员进行济贫征税和管理。与现代社会把济贫视为穷人权利和实现社会正义不一样的是 ,《济贫法》深受当时“新教工作伦理”影响,把贫困归于个人原因,把济贫视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一种必要手段。
——摘编自张军《从慈悲正义到公民权利:西方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政府很难将战时提供的那些社会服务再收回去。1946年英国通过了《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1948年英国废除《济贫法》,制定了国民扶助法,把经济扶助的责任移交给中央政府,并让地方当局按照个别需求为贫困的居民提供福利。1948年工党政府宣布英国构建起福利国家。英国社会保障制度遵循“公民权利”和“普遍性”原则,由政府税收资金提供的社会保障应是居民生存法定的基本保障,其受益对象包括全体公民。而福利国家这个词义的本身,就使这种现代的福利具有一定的国家性。它表明了国家对构成这个国家公众所承担的责任,提高了人对自己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1601年《济贫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颁布的主要原因。(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1948年构建起“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特征。(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济贫法》到“福利国家”建立过程中,英国社会保障的主流价值观发生的变化。(3分)
18.(13分)图1、图2分别是1951年代、2013年创作的宣传画,折射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海报中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宣传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仅仅在于,作为地主阶级总代表的沙皇政府,在废除俄国农奴制问题上,总算作出了有限的让步,从而让俄国农民在原则上有了人身自由与财产自由,也让俄国勉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近代化道路;同时,“二一九法令”的历史局限性却在于,沙皇政府与地主阶级所作出的让步极为有限,让这个姗姗来迟的解放农奴法令未能发挥出更大的历史进步作用。俄国的农民阶级很难转化为产业工人阶级或者农业资产阶级,而个别流入城市并且成为产业工人的,则往往是彻底破产的贫苦农民。在20世纪初期的俄国,这些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构成了最为苦难深重的俄国无产阶级,同时也是最具有革命精神的俄国无产阶级。改革把俄国推向了较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但是这离真正的稳定还很遥远,尤其是在政治方面。
——摘编自曹维安《俄国史新论》
(1)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7分)
20.(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坚决揭露段祺瑞军事独裁统治的本质,提出打倒假共和,恢复真共和的主张,号召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1917年,他从上海到广州,集合南下的国会议员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开始护法运动。孙中山和革命党没有属于自己的武装,他们所借用的力量是与北洋军阀对峙的南方军阀……孙中山极为气愤地说,“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运动”最终都失败了……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黑暗中,以“愈挫愈奋”的精神和毅力,苦苦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1924年,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关心民众疾苦和国家命运,不断发展和更新思想,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组织护法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护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4年孙中山革命思想变化的背景,并概括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6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答案 |
D |
C |
C |
D |
C |
B |
D |
B |
D |
C |
A |
C |
D |
A |
C |
D |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20题各12分。
17.(15分)
(1)特点:政府担责;立法推行;强制劳动。(3分)
原因:圈地运动;城市贫民剧增;传统慈善无法适应;新教伦理的影响。(4分)
(2)背景:战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黄金时期);难以收回战时社会服务;工党政府执政。(3分)
特征:法治化/制度化;中央和地方分工合作。(2分)
(3)变化:从重塑道德秩序发展到保障国民权利和提升国家认同。(3分)
18.(13分)
变化 |
说明 |
|
(1)内涵变化: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变为确立对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2分) (2)背景变化:由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 (3)从追求经济效率到新时期劳动者形象,凸显民族自信和人文精神(2分) |
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分)图1体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劳动者崇尚劳动、艰苦劳动,拼搏奋斗的精神。海报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2分)。 21世纪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1分)图2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新追求,表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新梦想、城市包容和人文精神。(2分) |
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0~1分) |
19.(12分)
(1)特点:封建势力主导/沙皇政府和农奴主主持;自上而下;兼具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3分)
成因:沙皇专制统治;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分)
(2)影响:积极: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近代化或工业革命);俄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转折点;使俄国无产阶级具有革命性。(4分)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严重制约政治体制改革。(3分)
20.(12分)
(1)措施:拥护《临时约法》;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武力讨伐段祺瑞。(4分)
原因:孙中山和革命党没有自己的武装;南方军阀争权夺利,排挤孙中山。(2分)
(2)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的挫折,(任意3点3分)。
品质:愈挫愈勇/坚持不懈;顺势而变;心系国家/一心为民。(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