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谦—— 古代亚洲、非洲文化 2022-06-25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历史 资源类别:教学探索 资源年级:高二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第3课 古代亚洲、非洲文化

3  古代亚洲、非洲文化

张永谦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亚洲、非洲的传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重点难点】

    1.世界各区域文化呈现的多样性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2.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世界文化共通性和差异性。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古代亚洲与非洲文化

文字

宗教

文本作品

建筑雕刻

科学技术

古两河流 

楔形文字

多神

《吉尔伽美什》

《汉谟拉比法典》

泥偶雕像、壁画、石雕

60进位制、星期制度

阿拉伯帝 

阿拉伯文

伊斯兰教

悬诗、《天方夜谭》等

清真寺

医学、数学、天文学等

古代南亚印度

印章文字

婆罗门教

佛教

印度教

《梨俱吠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佛塔、石柱、石窟

0-9数字、十进位制

古代

埃及

象形文字

法老

神话、诗歌、故事

金字塔

神庙

莎草纸、太阳历、数学、医学

点拨:东亚日本、朝鲜,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等深受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影响,形成儒家文化圈和南亚文化圈。如,朝鲜、日本一直使用汉字,后来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文字。朝鲜有《三国史记》,建有瞻星台,使用活字印刷,音乐歌舞特色鲜明。日本模仿中国典章制度、建筑、文学艺术,诗歌集《万叶集》、小说《源氏物语》享誉文坛,法隆寺是建筑代表,大和绘和浮士绘是日本极具特色的绘画艺术。

体验探究

活动主题:了解自然环境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古代西亚、埃及为例

材料一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贼物者也处死刑。

确定基本商品每年的价格,保证度量衡的信誉,城市负责对本侦破的抢劫案或凶杀案的受害者作出赔偿。

    

                 汉穆拉比法典                            那尔迈调色盘

材料二  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吉尔伽美什,你将漂向何方?你所追求的永生,永远无法得到,因为上帝造人之际,就让死亡与人相伴。……吉尔伽美什,穿上新衣,沐浴首身去吧。凝望挽着你手的儿女,愉悦怀中娇妻。人应关心的,唯有这些事。

——《吉尔伽美什》 

材料三  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有利于古埃及人形成死而复生的来世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尼罗河每年有规律的泛滥与消退,植物每年的茂盛与枯萎,这些自然现象的周而复始给古埃及人树立起生命永恒的思想。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四  众所周知,古代埃及由于地处尼罗河流域,社会特征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一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为埃及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总体来说,埃及人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就可以获得丰收,做到衣食无忧。埃及人把这些看作是神灵的恩赐与法老的恩典。埃及人的生活随着农业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埃及人把一年分为3个季节,即泛滥季、生长季和收获季。他们按照季节安排农活,生活很有规律。

——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西亚和埃及文明的共同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两河流域、埃及先民不同的生活观和人生观,分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历史感悟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就目前学术界的定义来看,文化有160多种。广义上的文化指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包括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心理文化;狭义上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

    文明是在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包括文字、城市和国家强制性权力出现等。史学界普遍认为文明是较高级的文化发展阶段。因此,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说,文明从属于文化。

    历史课程中的文化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从形态上说,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

2.世界文化多样性、共通性和差异性

文化多样性指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创造的独特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文化是世界的,即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统一,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共通性辩证关系。

世界各地区文化各具千秋,没有优劣,只有先进和腐朽之别。每一种优秀文化都有自身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坚持“和而不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多元并存、和谐发展”,世界文化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果只强求“同”,而不谋求“和”,矛盾冲突激化的结果,必将导致人类共同性的灾难。

  • 阅读(5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