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实验教学培训暨江阴市乡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活动(第六次)
2023-10-05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陈健、杨印健、顾惠洁
所在单位: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3-06-12
执教地点: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执教内容:昼夜交替
参加对象:薛昌明
《昼夜交替》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课。陈印健老师上的《昼夜交替》,扎实、有效。体现在:
一、注重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
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课前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证据的支撑,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寻找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所有解释开始、再通过寻找相关的证据来支持解释,让学生意识到科学解释需要证据的支持。
首先体现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本课整体上只呈现“导入活动、主要活动、研讨活动、课堂小结”四个主要教学活动。第一个环节——“导入活动”用了3分多钟。课一开始,教师直入主题,勾起了学生对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这一生活现象的再现,并自然的聚焦了问题:“什么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第二个环节——“主要活动”分两个层次共用了近15分钟。一是展现了学生的前概念:一个学生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还有一个学生则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引起的,而还有更多学生表示有不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案;二是分小组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猜测,并通过模拟实验对各自的猜测进行检验。第三个环节——“展现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可能的原因,并在实验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研讨、思辩,逐步形成科学概念的活动”,共用时18分钟。第四个环节——“整理小结”用了4 分钟。整节课中,学生主要的研究活动和研讨活动共用了33分钟,充分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和科学课的特点。
其次还体现在材料和课件上。本课中学生的分组材料是一张记录单、一组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材料是一组大的地球仪和灯泡;而课件是三张幻灯片。就是这样简单的材料和课件组成了结构,通过教师有层次地梯度出示,有效地引导了学生探究、研讨的深入开展。
最后还体现在板书上。整堂课的板书由投影上的学生记录表和黑板上的板书两部分组成。布局合理、简洁,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这是一节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课。
本节课,在结构设计上,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猜测——验证——解释——新的问题。同时,这也成为了这节课的核心、主线索。在鼓励和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日常概念作出各种猜测和假说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来检验他们的预测,并促使他们依据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最终使学生初步接受“同一种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要寻找到科学的解释,需要寻找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支持”的科学概念。
四、这是一节关注细节的课。
首先体现在材料上。把手电筒的灯罩去掉,这样的模拟更接近真实的太阳,演示时采用大型的灯泡和地球仪,这样更直观,这些都说明教师在选择材料时是很注重细节的。再如材料的梯度出示,看似随意实是精心设计。这些细节的精心设计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其次还体现在活动记录表的设计上。让学生用简要的文字和图示记录猜测,用打“√”来记录实验结果既直观又简洁明了。同时,为了指导学生的记录,教师先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范式:指导学生演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一种情况,根据观察到的太阳、地球运动情况,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这样,就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的阶梯,也为学生的记录做了一个“范式”,巧妙的对学生如何记录进行了指导。同时,这样的记录方式也对后面证据的展示提供了方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