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卷 2018-09-22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年级:九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初三语文模拟试卷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卷

命题人:蔡成德 审题人:周昕

20184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名篇名句默写。(8分)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八则)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坐上老旧的交通车,凝望着一叶飘零,细品着一路xuàn lì ,追逐着一抹金黄, xiè hòu )着一捧温暖,欣赏着龙泉山云舒雾绕的仙景,还有那路边、舍旁shēng yì àng rán )的牵牛……秋,素雅,清浅,安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他的循循善诱,许多失足少年都改邪归正了。

B.这孩子就是如此优柔寡断,什么事情都得别人帮他拿主意。

C.他只顾信口开河,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胡编乱造,殊不知都是无稽之谈。

D.福凯与欧文曾是并肩打击偷猎者的盟友,但后来因在策略上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了。

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A.苛:苛酷 B.毒:怨恨 C. 以:用来 D.俟:等待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现自己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

B.一名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统一意见,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再次发生。

C.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D.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曾经采访过两次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我们学过其中的《关雎》和《蒹葭》,就属于“雅”。

C.表,是臣写给君主的奏章。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他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的奏章。

D.《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剧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剧中的夏洛克是一个放高利贷的犹太人。

7.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汤姆.索亚历险记》 “海盗生活”的片段中,写了汤姆、乔、哈克三个小海盗在杰克逊岛的清晨生活,充分的表现了三个少年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酣畅心境。

B.《水浒传》的结构可以看出是一条弧线,这条弧线以“误走妖魔”为起点,步步上升,至“梁山英雄排座次”到达顶点,此后便逐渐下降,至“魂聚蓼儿”降至终点。

C.《阿长与<山海经>》中,连书名字都没弄清楚的阿长,居然能出人意料地为“我”买回了一套四本的木刻《山海经》,让我震悚于她的伟大的神力。

D.《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灵山脚下,他们经过金顶大仙的玉真观,来到凌云渡边,看着八九里宽阔的河面和汹涌的水流,心惊胆战地走过唯一的独木桥,上了灵山。

8.名著阅读简答。(5分)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路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A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A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A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A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值得便骂人。”A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

(1)选段中的“A”是谁?从选段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答:

(2)请写出一个林冲与A之间的故事(需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2分)

答:林冲因上梁山需递投名状,曾在梁山脚下与杨志大战,未分胜负,后被王伦叫停。

二、阅读与赏析(42分)

(一)(12分)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踞视之。解问其姓名,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史记·游侠列传》(有删节)

注:阴贼:内心残忍。俭,约束,不放纵釂:饮尽杯中酒。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

9.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居邑屋/至不见敬 B.乡邻之生/日蹙

C.其实味/不同 D./鸣呼曰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郭解少时,心狠手辣,长大后,改变了以前的行为习惯,懂得约束自己。

B.郭解在处理自己姐姐儿子的事情上,充分显示除了他的侠者风范。

C.郭解身材矮小,容貌平常,所以同乡的人们大多瞧不起他。

D.第一段提到郭解“以德报怨”,面对箕踞者的傲慢无礼,的做法就是例证。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所杀甚众 身:亲自、亲手 解使人知贼处 微:暗中、暗地里

有一人独踞视之 箕:箕一样 乃阴尉史曰 通“嘱”,嘱托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诸公闻之,皆解之义,益附焉。

译:各类人士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2)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译:(他)对此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才知道)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徭役。

(二)舍弟宗一6分)

【唐】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3.(1)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黯然:一般指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与堂弟离别;长期被贬到蛮荒之地,受尽磨难;忠而见斥,内心悲愤。

(2)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

答:抒发了与从弟弟的依依惜别之情(1分)。表达特色:想象,(1分)融情于景,想象梦中和弟弟宗一在江陵相会。(1分)

(三)(8分)

有人说:智者寿。

我想,何谓智者?我想,智者何来长寿?

智者,就是有脑子的人,当他发现只会吃喝喘气与动物没有两样,他就要求自己活着也思考着,用脑子活着。

智者必寿,因为他和动物比,多了一个脑袋,因为他和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比,他的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这个长在自己肩膀上的脑袋是不是自己的脑袋,很多人没有想过,也不觉得是个问题,其实,从来就是个最关紧要的问题。你这个人怎么没脑子别人这么说过你吗?我这个人听话,领导咋说就咋办!”你自己这么表扬过自己吧?说真的,就我自己而言,活了几十年,大多数时间,自己的肩膀上就没有自己的脑袋,不过我还是有觉悟的人,尽管觉悟也晚,后知后觉。

智者的脑袋有两种作用,一是先知先觉。人都是学而知之,学习前人,然而总模仿前人追随前人,只是庸常凡人。智者学而后知不足,怀疑先人,超越圣贤,挑战权威,这样的脑袋才是自己的脑袋,小到诗韵曲律,大到宇宙天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想出这句话的陈胜肩上长着自己的脑袋。智者的脑袋第二种作用是善于总结,活在世上,有的人沉浮宦海,有的人弄潮商海,有的人行走江湖,有的人泼墨笔耕,各有各的活法,只是活明白了的人不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贫病终生而写出了红楼一梦的曹雪芹,用自己的脑袋想明白了千年文人没悟透的世象百态。

智者就是有自己脑子的人,智者说到底也就是少时敢想他人所未想,成年能悟他人所未悟。敢想,叫有理想有抱负,是朝前看的人生,生命的长度向前延伸,从鼻子下的现实得失,将生命的触角伸向地平线。善悟,叫能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生活过的酸甜苦辣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生活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

智者寿,寿在敢想,寿在多思。用一句大白话解说:没有理想,上半辈子,白活了;没有回忆,下半辈子,白活了。是这个道理吗?细想一下,真是。

(选自叶延滨的《睁眼闭眼》,有删节)

14选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15简析第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答:

16.结合全文内容,请说说你对“没有理想,上半辈子,白活了;没有回忆,下半辈子,白活了”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四)窗中戏剧16分)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2013年第23期)

17.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析。(3分)

答:

18. 作者刻画女人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3分)

答:

19. 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20. 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好处。(5分)

答:

三、作文(60分)

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桥。通道上,石桥、板桥、人行天桥;公园里,廊桥、花桥、九曲桥;生活中,编织人际关系,缔结美好情缘的“心桥”“鹊桥”;叶圣陶先生还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一道道的风景,这一座座的桥梁,或许演绎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或许倾诉着令人难忘的情思,或许寓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面对它们,你会想到什么呢?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或阅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现实生活——实的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虚的桥(联想想象)(写人言事)

阅读生活——读书中的“桥”

——读的行为就是“桥”

  • 阅读(34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