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在青苗班课堂教学比赛中执教公开课《圆的认识》 2024-09-20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0000-00-0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圆的认识

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唐敏

[教学目标]

1.通过“圆,一中同长也”的探究,认识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感悟动点成圆的特质。能运用“圆,一中同长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解读,掌握用圆规画图的方法。借助不同画圆方法的比较,感受“一中同长”的价值。

3.通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的引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藏着自然的神奇、人类的智慧。

4.通过整个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积累观察、探索、发现等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应用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进行了一个我的车轮我做主的数学小实验,我们发现,在平坦的路面上,圆形车轮的汽车比其他造型车轮的汽车更容易滚动,也更平稳。究竟这里面蕴藏着怎样的数学道理?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应该能解开疑惑,你们准备好开始今天的学习了吗?

板块一:引圆

出示自然现象图片(日出日落、月亮、树桩、涟漪),提问:孩子们,带着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圆)人们最早就是从这些自然现象中形成了圆的意识。同学们,与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相比,你能从边和角的特征说一说你理解的圆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吗?

看来,对于圆,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画圆开始,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更具体地研究圆。(揭示课题)

板块二:画圆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能通过应用这些材料,画出圆来吗?任务一——画圆,请看要求。

学生画圆,教师巡视

交流:

1.描圆;2.钉绳画圆;3.圆规画圆

孩子们,在古时候,由于缺乏对圆的了解与工具的匮乏,人们只能通过利用自然界中近似圆形的物品描圆或索性临摹画圆。在《周髀算经》中就有着“圆出于方”的记载。但是,很显然,这种不关注元素的画圆方法无法广泛应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发现,把一个尖锐的物体围绕着一个点旋转,能钻出一个圆形的孔洞,物体的宽度决定了所钻出圆孔的大小。基于这一发现,人们创造出了最初的画圆工具和画圆方法——钉绳画圆。

可能有的同学不太明白,如此简单的钉绳工具,怎么就能画出圆来。老师来为大家展示一下。在使用钉绳工具画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钉子要钉住、绳子绷紧,否则就会失败。

钉绳工具因其便利性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老师是怎么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大的圆的。

刚刚画圆的时候,由于对钉绳工具比较陌生,很多同学都没有选择钉绳工具,现在,请大家同桌合作,一起试着用钉绳工具画一个圆吧。

选一位同学板演钉绳画圆。你们都用钉绳工具画出了圆。可是这位同学却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们,时代在发展,为了更好的画圆,画圆工具也在不断进阶。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刘安的《淮南子·诠言训》中也讲到“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这里的规指的便是圆规,圆规是画圆的专用工具。看,这是古代的规,慢慢的,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圆规。

刚才,一位同学已经简单的介绍了圆规画圆的方法,究竟怎么规范地用圆规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呢?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学习一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尝试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主尝试用圆规画圆。

同学们,对比圆规画圆和钉绳画圆,圆规上带有针尖的脚就相当于钉绳工具中的?带有笔芯的脚就相当于钉绳工具中的?打开圆规的两只脚,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相当于钉绳工具中的?所以,我们在画圆的时候,能不能用手握着两只脚?应该握着手柄。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用圆规画一个圆。

学生再次用圆规画圆。

现在,大家都成功的画出了圆。

孩子们,画圆工具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研究圆的过程。

提问:回想我们画圆的过程,无论是用钉绳工具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还是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小圆,都是怎么画出圆来的?

(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结合画圆的过程,现在你怎样理解圆这一图形呢?

你们的意思是:平面内,围绕一个点以一定长度为距离旋转一周,便形成了圆。(ppt视频演示)

板块三:识圆

同学们,回忆我们画圆的过程,你觉得哪些元素非常重要?它们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画圆?

指出:在数学上,这个点有它专属的名称,猜猜叫什么?它叫做圆心,用字母0表示;这条线段,数学家把它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圆心和半径是圆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圆的半径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出示探圆1)

交流:

1、在一个圆中,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

2、半径的长度相等。

我们说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的长度相等;半径的长度决定了圆的大小。

基于同一圆中半径都相等的这一特性,如果老师想画出一些和点o相距3cm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像这样的点还有多少个?如果把这些点都画出来,最终会围成一个什么图形?因此,也有人这样描述圆:圆是平面内所有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连成的曲线。这样的点有无数个,所以半径有无数条。

 孩子们,我们通过画圆去探究圆,知道了圆心和半径这两个重要元素。其实在圆中,另一个元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连接圆上两点且经过圆心的线段,知道它叫什么吗?对,它就是圆中最长的线段——直径,常用小写字母d表示。这是圆的直径,这也是圆的直径。直径因其比半径更容易测量的特性而被人们广泛运用。看,人们在给这样一个圆秤制造一个大小适合的外包装,就只需测量圆形秤面的直径,然后根据直径的大小去设计长方体的外包装。在一些工程术语中,人们也常用直径来描述柱形物体的粗细,比如钢筋和水管……下面请大家拿出圆片,A面朝上,任意的画出几条直径。看着手中的圆片,你们能结合半径之间的关系,来说一说同一圆中的直径有着怎样的关系吗?

(出示探圆2)

交流:1、在一个圆中,可以画无数条直径

2、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相等

3、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d=2r

   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r=d÷2

原来直径和半径是有联系的,我们在研究直径,也就意味着研究半径。

孩子们,下面请你沿着直径把手中的圆片对折,你有什么发现吗?(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好了,问题又来了。有了圆心才能画出半径,如果一个圆没有标注出圆心,那你能想办法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吗?把圆片的B面朝上,谁能来说一说,怎么找到这个圆的圆心?

孩子们,学到这,我们不得不再次想一想,究竟圆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墨子便揭示了圆的本质,他在《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你怎样理解一中同长四字?(一中:圆心,同长:半径相等、直径相等)。简单的一中同长四个字,既概括了圆的本质,更体现了数学的简洁之美。也正是因为圆一中同长的特性,无论怎么对折圆,折痕两边都会完全重合,所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在此,不得不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而赞叹。

板块:赏圆

1. 圆之用

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看,车轮是圆的,窨井盖是圆的,亲戚朋友聚会时坐的桌子是圆的……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结合课前的数学实验和本节课的学习,有同学能说一说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圆形的车轮可以滚得如此平稳呢?

方形车轮的创新应用。

窨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视频介绍)

餐桌为什么是圆的?

2.圆之美

从古至今,圆一直被人们视作最完美的图形。确实如此,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圆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呢?一起来欣赏一下。

自然界赋予人们圆,人们又用圆创造了生活。(ppt出示自然美、创造美)

圆诉说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圆包含了平等、开放、包容的国际精神……

指出:同学们,圆的美是丰富多彩的,从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的神奇,也看到了人类的智慧。

小结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上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看来大家收获颇丰。关于圆,你们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教学反思:‘

(一)关注“情境设置”,在问题中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虽然看似基础,但其背后却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教学内容,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我在课程伊始,通过自然现象图片,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课程教授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绘制圆形,并探讨圆的特点,以此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研究和探索,真正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中,逐渐总结出画圆的方法,并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本质。在探索圆的半径与直径关系时,通过各类操作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推动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探索方法,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

(二)关注“探索交流”,在互动中提升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既需要静谧的思考环境,也需要清晰、流畅的表达。学生学习方式是多元化的,因此在课堂上,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表达,以便在互动中提升其数学表达和思维能力。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通过交流、质疑和思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深度学习,而且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拓宽了学习途径,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在小组交流和探讨环节,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如何展开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做出结论,从而真正实现从个体学习到有价值的学习共同体的转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以便在互动中促进其思维的提升。

(三)关注迁移应用,在变式中深化理解

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上,既要夯实和扩展基础知识,也要着眼于实际生活情境,数学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全面覆盖知识点,更应追求变化和创新。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圆形应用,如车轮、井盖等,并尝试根据所学内容阐释现象。学生迁移应用能力的提升是渐进的过程,本节课教学旨在唤醒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随着学习的深入,迁移应用能力必将得到逐步提高。

(四)关注“巩固反思”,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倡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思考”,这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再认识”。通过反思,学生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以更好地适应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后,通过再认识来优化学习活动。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反思和问题归纳。课程结束后,创新性地设计对于圆的美的探究,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改进了传统的笼统性反思方式,提出“有什么收获呢?关于圆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这一具体而开放的反思性问题。这种问题既能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回答,无论从知识点还是活动过程的感悟等方面,又能确保反思的针对性和真实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核心素养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