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和景明,新学期在蓬勃朝气中拉开帷幕。为全方位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深度探索创新教学路径,推动教师原创课例优化升级,4月3日下午,刘银花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江阴市夏港实验幼儿园,如期开展研课活动。
活动现场,各教研小组高效运转。执教老师先行说课,细致阐释教学设计,随后全情投入课堂,将原创课例精彩演绎。评课老师认真聆听,不放过任何细节,在评课阶段各抒己见,围绕教学环节、师幼互动等畅所欲言,齐心协力打磨课例,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教学活动中,多位老师各展风采。江阴市滨江实验幼儿园蒋菡老师,借《水獭先生的新家》创设音乐律动情境,以水獭搬新家为线,让孩子感受音乐魅力,尽显教学巧思。澄江中心幼儿园汤徐燕老师,依托《绿绵羊在哪里》,引导孩子找绿绵羊,借观察画面、完成任务锻炼语言能力。实验幼儿园吴煜老师开展《动物城历险记》体育活动,巧用椅子设关卡,锻炼幼儿技能与品质。郭媛老师则借《兔子先生去散步》,以兔子遇标志为线,引导幼儿理解标志、设计园标,提升社会认知。城中中心幼儿园李娜老师借《能量大无限》,以丛林探险为背景,让孩子在挑战中感受多种能量。高新区长山中心幼儿园方琴洁老师开展《排列变形记》,用小动物创设情境,助力幼儿理解排列组合,发展逻辑思维。
此次活动搭建起高水准专业交流平台,为幼儿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契机。在活动中,通过观摩、研讨、反思等多元环节,老师们深入交流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大家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探索教育规律,为幼儿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力助推幼儿教育迈向更高品质发展阶段。
成员心得分享:
江阴市花园中心幼儿园汪彩霞:今天参与了中班韵律活动《水獭先生的新家》研课活动。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韵律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实践与反思,我对如何设计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韵律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第一,立足幼儿兴趣,设计趣味性活动。选材贴近生活:中班幼儿喜欢模仿和角色扮演,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音乐主题,能迅速激发参与兴趣。同时融入故事情境:将韵律动作融入简单故事情节(帮助水獭先生装饰新家),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自然习得动作,增强参与感。最后音乐选择适宜。节奏清晰、旋律活泼的短小乐曲更适合中班幼儿,避免过于复杂的节拍或过长的音乐片段。第二,注重动作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从简到难,循序渐进:结合幼儿动作发展水平,避免过高难度,可通过“模仿—练习—创编”的步骤推进。还可以利用身体感知节奏:引导幼儿用身体不同部位(手、脚、肩膀、膝盖)表现节奏。第三,教研后的改进方向。加强音乐素养提升:教师需加强对音乐节拍、风格的敏感度,提升自身动作表现力。韵律活动不仅是动作模仿,更是幼儿感受音乐、表达自我的桥梁。通过教研实践,我认识到教师需以“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为幼儿创造自由、愉悦的表现空间,让韵律活动真正成为他们成长的“快乐源泉”。
江阴市文定幼儿园徐蓉:通过本次小组研课活动,让我对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有了更准确的理解与认识。目标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内容要有层次性,方法要有多样性,设计要有科学性,贴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本次活动中,老师们共同参与、相互交流,老师们的多种建议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对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挖掘其内涵,准确把握活动的重难点。集体教学过后的第二次研讨,针对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活动中老师的提问、孩子们表现、师幼互动的成效等进行再次研磨,从而对集体教学中老师提问的精炼性和严谨性、孩子经验的提炼和提升、师幼互动的多种形式等都有了更明确的设计方向和思路。以课为例,集体磨课的方式让我对以后的集体教学设计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思路和方法,同时一次次的磨课也是对自身专业的历练与提升。
江阴市澄江中心幼儿园汤徐燕:非常感谢名师工作室组织的这次研课评课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分组研课-调整-再上课"的循环教研,让我亲历了一场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探索之旅。这种螺旋式上升的研课模式,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改进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对教育本质的持续叩问。中午分组研课,我先对本次上课内容的目标与环节进行阐述,随后组内老师对活动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大家为我提出建议与改进策略,比如:可否增加句式的结构性支架,让幼儿可以更自主表达;可否增加素材,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可否在最后设置环节“找寻绿绵羊在哪儿”游戏情境将互动推向高潮。这种思维交融的过程,让教案不再是个人作品,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整个调整的过程像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裂,让我学会用放大镜审视每个教育行为的适切性。再上课时,那些看似微小的改变让我触摸到了教育调整的温度,看到了活动从"教的设计"到"学的需要"的转向。这种转变让课程像会呼吸的生命体,随着幼儿的认知节奏自然生长。这场研课之旅让我明白,优质的教育永远处于动态平衡中。教师既要像建筑师般搭建认知框架,又要如园丁般守护成长节律。当我们放下对完美教案的执念,真正追随儿童的目光时,教育便会在持续调整中焕发生机。
江阴市应天幼儿园王奕婷:在本次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围绕“一课三研”模式展开,即集体研讨→教师执教→评课优化,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智慧的力量,也对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有了更深的思考。一、集体研讨:思维碰撞,优化设计。活动前,我们围绕中班语言活动《绿绵羊在哪里》展开研讨。大家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点、材料选择、提问方式等方面各抒己见。提问开放性:避免“是不是”的封闭式提问,改用“你发现了什么?”游戏化调整:把绿绵羊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幼儿找一找,使探索更有趣味。通过研讨,我意识到,好的活动设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位老师的经验都能弥补个人的盲区,让活动更贴近幼儿的发展需求。二、课堂实践:真实呈现,发现问题。由汤老师执教时,我们重点关注:1.教师的回应:当幼儿说长短,远近等相反词时,汤老师给予引导,虽孩子经验不足,但也能在听到下,进行总结。2. 环节衔接:后期对绿绵羊的寻找还可进行拓展。我深刻感受到:再完美的教案,落地时都可能出现新问题,而教师的临场应变和观察能力至关重要。三、评课优化:精准反馈,共同成长。课后,我们进行了研讨:亮点——环节清晰,活动动静结合,教师回应自然有提升。可增加寻找绿绵羊环节,让幼儿在情境中表达发现。图示支撑——给幼儿的句型学习以图片支撑“什么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评课不是“挑刺”,而是“以儿童视角反思教学”。通过对比研讨预设与实际效果,我学会了如何更精准地分析教学行为。这次教研让我明白: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教什么”,更要思考“怎么教才适合孩子”。未来,我会更主动地参与研讨,将团队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幼儿成长的阶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