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掠影
余党绪批判性思维讲座
2025-06-04
网站类目:活动掠影
批判性思维:语文教育的破局之钥
杨慧芳
今天聆听了余党绪老师的讲座,深刻体会到批判性思维不仅是认知工具,更是生命活动的本质呈现。讲座以“思维三要素”破题,揭示思维应服务于人的整体性发展,这一观点颠覆了将思维训练机械化倾向,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指明方向。下面我具体从三个方面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一、思维觉醒:从谬误识别到认知重构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持续自我修正的过程,要注重反思性实践。徐江对蔺相如的案例分析启示我们,传统文本解读常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陷阱,而批判性思维要求师生共同识别“隐蔽的前提假设”,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的决策逻辑是否隐含功利主义倾向。
余老师提出“从不确定走向暂时确定”的思维路径,这与语文阅读教学高度契合。以《鲁滨逊漂流记》教学为例,可引导学生思考:鲁滨逊的殖民者思维如何通过日记体叙事被合理化?这种解构能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祛魅”能力。
二、教学转型:任务驱动下的思维可视化
语言建构与运用需依托思维发展。如在《范进中举》教学中,可设计“科举制度利弊辩论会”,要求学生基于历史语境与当代视角构建论证矩阵,实践“证据-推理-结论”的思维链条,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借鉴余老师提出的“问题链”方法,可以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设置阶梯任务:从“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到“大观园空间隐喻”,最终指向“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现代审视”,实现思维层级的递进。
三、实践启示:做思维的牧羊人
语文教师应转型为“思维情境的创设者”。近期在《祝福》教学中,我尝试用“祥林嫂死亡责任认定书”任务,引导学生跳出“压迫-反抗”的固化叙事,通过多主体归因分析培养复杂思维。这种改变印证了余老师的论断:当课堂从“结论传递”转向“思维牧养”,核心素养便自然生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