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有感 2025-08-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伴随着体育与健康2022版新课标的逐步实施,如何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有效地落实到体育教学中是许多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虽然新课标我也看了两遍的样子,但对于课标中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还是会存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开始阅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这本书一共有二十一个章节,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方方面面进行详实的解读。通篇读下来其中的几点对我感触颇深,也改变了我之前对新课标一些浅显的认识,不仅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而且也提升了我在教学中落实好新课标的信心。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体育与健康2022版课程标准,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改变了“教师中心观、知识中心观、教材中心观和不平等的师生观”,而是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有效的教,不只重视教了学生多少知识,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方面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需要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时时提醒自己身上的责任,知道要做什么,明确怎么去做。

二、课程标准修订的六大原则

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一项关系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任务。修订中遵循了六大原则,分别是政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辩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这些修订原则是站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能够应对当今复杂变幻的世界格局和服务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角度进行的修订。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课程标准既不是最高要求,也不是最低要求,而是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厘清课程理念的内涵

落实好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要跟上,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理念成为重中之重。一是坚持“健康第一”,二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三是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四是注重教学方式改革,五是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六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一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内涵,坚持“健康第一”就是把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将所学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体育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根据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加强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同时注重综合性学习评价,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

四、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2022版课标与2011版课标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核心素养的要求。如何理解核心素养,落实好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它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到体育学科就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灵魂。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达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从“双基”到“三维”到“核心素养”,从“学科为本”到“以人为本”,最终实现综合育人的价值。

五、提出五大课程内容与学业要求

课程标准针对五大课程内容分别进行详实的解读,从水平一到水平四均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提示,是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解读和诠释,这有助于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尤其是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例如,球类项目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观赏与评价六个方面分别针对每个水平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教学提示上也给出了明确的提示,水平二的球类运动注重创设多种形式的游戏情境,可以适当的调整规则与要求、变换场地与器材,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练中遇到的问题。水平三的球类运动注重技战术学练的不同阶段,逐渐增加对抗性的学练,要体现进阶型和连贯性。水平四的球类运动注重多种基本动作和组合技术的学练,强化战术配合,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比赛。

当然,本书还在评价建议、教材编写、资源开发、教学研究、课程展望等方面也提出了卓有实效的见解,细细的读来,能够增强自身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也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时时翻阅解答一下在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最后,要感谢晓露学习共同体这样一个团队,没有身边优秀教师的鞭策,这本书恐怕难以读完,这本偏理论性的书籍,阅读起来是有些费力了,很多时候读不大懂的地方需要反复的阅读才能多少有一些明白,是身边的榜样力量激励我要向他们学习,坚持把这本书读完。整本书读完的那一刻,是一种释然,也油然而生了一种成就感。期待着能够继续开启下一步的阅读,也能将在本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