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D理论视角下的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教学设计研究》是有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承办,体育组孔敏亚老师主持的无锡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该课题2024年11月立项(课题批准号:XH2022XH2024736)。为指导和服务本课题研究成员正确理解课题的理念和内容,保证本课题研究和实践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教学中,教学设计通常围绕教材安排而展开,按照知识和技能点来划分和评估。学生根据教材逐个进行学习,课堂成为灌输式学习。这种教学虽然逻辑性较强,但课程内容过于密集、形式过于单一,限制了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比如在传统的武术操教学中,它常被教师当作普通的广播操来灌输,教师只是为操而教操,往往会忽略武术的内涵,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动作的深层含义,更难以展现武术的攻防技巧和“神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重知识传递而轻学生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削弱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动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如何实现理解性的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UbD理论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论是由美国课程与教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所提出的“追求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与传统的“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的教学设计模式不同,UbD理论分为“确定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三阶段,强调在教学目标确定后,直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估证据,再根据教学目标与评估证据设计教学过程。 何晔、盛群力在《理解的维度之探讨》一文中将UbD 理论界定为:“通过设计促进理解”。在中国知网上通过查阅以“UbD逆向教学设计”为词条搜索到的文献,可以归纳出共同之处:都侧重“理解”和“逆向教学设计”。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UbD理论中的“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展开设计与研究。 2.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 体育类运动是指回归运动的本质,寻找运动的外部形态与固有属性的内在联系、基础运动技能与“规则下的运动项目”之间的联系、不同运动技能与学生发展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类”技能教学内容。 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可分为武术类运动项目(如长拳、形意拳、八卦掌、中国式摔跤、太极拳、射箭、射弩等)和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如舞龙、舞狮、摇旱船、跳竹竿、赛龙舟、荡秋千、抢花炮、珍珠球、毽球、蹴球等)。《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系列包括武术基本功、少年拳、太极拳、剑术、刀术、棍术、防身术、散手、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运动项目。 本课题中的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是指依据小学、中学、高中各一所试点校的水平、学年、学期计划,按照主题选择武术类运动项目(《英雄少年》武术操、长拳、棍术、刀术),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舞龙、舞狮、功夫扇)。 3.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