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本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光》读书笔记
江阴中专 李琰
翻开《职业教育的本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光》,书中 “职业教育不是‘筛选教育’,而是‘成长教育’” 的观点,瞬间击中了我作为中职艺术设计教师的内心。从事标志与字体设计教学多年,我常遇到因中考失利而自卑的学生 —— 他们总觉得自己 “没天赋”“画不好”,连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设计草稿都怯生生的。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育人方式。
书中提到,中职教育的核心是 “以技立身,以德育心”,既要教会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帮他们重建自信、找到价值。这让我想起去年教过的学生小妍,她刚接触标志设计时,总说 “自己没创意”,交上来的作业都是照搬模板。后来我发现她对传统纹样很感兴趣,便在《标志与字体设计》课上,特意让她尝试将剪纸纹样融入标志设计,从简单的字体变形开始,每次她的设计有新突破,就带着全班一起分析她的创意亮点。慢慢的,小妍开始主动分享设计思路,甚至在市级职业院校艺术设计大赛中,凭借一款融合江南水乡元素的字体设计作品获得了二等奖。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中职艺术设计学生不是 “没天赋”,只是需要更贴合他们兴趣的教学引导 —— 就像书中说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职业教育要做的,就是搭建舞台,让他们照亮自己”。
此外,书中关于 “产教融合” 的章节也给我很大启发。作者强调,中职教育不能脱离行业实际,要让学生在 “学中做、做中学”,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这促使我反思《标志与字体设计》的课程设计:过去我更注重设计理论讲解和模拟案例练习,学生设计的作品多是 “纸上谈兵”,与企业真实的品牌设计需求脱节。今年,我通过学校校企合作平台,联系了本地几家文创企业,将企业的小型品牌标志设计、店铺字体优化等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企业需求完成设计方案。学生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掌握了标志规范、字体适配等专业技能,还学会了与客户沟通需求、根据反馈修改方案 —— 有个小组的字体设计方案,甚至被企业采纳用于产品包装。这种 “课堂连着设计工作室” 的教学模式,正是对书中 “职业教育要扎根行业土壤” 理念的实践。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中职艺术设计教师的使命:我们不仅是设计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创意自信的唤醒人。未来,我会带着书中的理念,在《标志与字体设计》课堂上更耐心地挖掘每个学生的设计潜力,更用心地对接行业真实需求,让每个中职艺术设计学生都能在笔尖与创意中找到自信,在职业成长中实现价值 —— 因为他们的设计本就该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