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做温暖的教育者》,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没有生硬的观点说教,作者用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一段段细腻的教育思考,将 “温暖教育” 这一概念从抽象的理念,变成了可感知、可践行的行动指南。合上书页时,心中满是柔软与坚定 —— 原来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冰冷的规则与机械的灌输,而是用真诚的温度,唤醒每个生命成长的力量。
一、读懂 “温暖”:教育最本真的底色
书中反复强调,“温暖的教育者” 并非要刻意营造 “温柔” 的表象,而是要拥有一种 “看见人” 的能力:看见学生的差异,看见成长的规律,看见错误背后的需求。作者在书中分享过一个案例:一名总是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被多数老师贴上 “调皮捣蛋” 的标签,直到新班主任发现,他的 “捣乱” 其实是想吸引关注 —— 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只能通过这种笨拙的方式寻找存在感。班主任没有批评,而是在课后单独和他聊天,给他安排了 “班级图书角管理员” 的小任务,还经常在作业本上写下鼓励的话。渐渐地,这个学生不仅课堂纪律变好了,还主动帮助同学整理图书,眼神里也多了自信的光芒。
这个案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教育者容易陷入的误区:我们常常关注 “学生没做到什么”,却忽略了 “学生为什么没做到”。温暖的教育,首先是 “理解的教育”—— 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不同的成长节奏和心理需求;其次是 “包容的教育”—— 包容成长中的失误,把错误当成成长的契机,而非评判的依据;最后是 “期待的教育”—— 用信任的目光代替质疑的审视,让学生在 “我能行” 的心理暗示中,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践行 “温暖”:在细节中传递教育的温度
书中没有给出 “成为温暖教育者” 的标准化流程,却通过无数细节,告诉我们温暖如何落地。比如,面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要急于让他坐下,而是轻声说 “没关系,再想想,你刚才的思路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批改作业时,除了打勾画叉,多写一句 “这个解法很有创意”“这次比上次进步了”;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递一张写着 “如果需要倾诉,我随时都在” 的小纸条……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能在学生心中种下温暖的种子。
作者还提到,温暖的教育者不仅要温暖学生,还要懂得温暖自己。教育工作充满琐碎与压力,若一味消耗自己,便很难持续传递温度。因此,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幸福感:比如记录学生的成长瞬间,翻看曾经的暖心留言,和同事分享教育中的小感动。当教育者自身被温暖包围时,这份能量才能自然地传递给学生,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
三、反思 “温暖”:避免走向 “纵容” 的误区
读完这本书,我也有了更深的思考:温暖不等于无原则的纵容,关爱不等于放任自流。书中明确指出,温暖的教育需要 “严慈相济”—— 既有温柔的关怀,也有清晰的规则。比如,学生犯错时,既要理解他犯错的原因,也要让他明白错误的后果,引导他承担责任、改正错误。这种 “严” 不是冰冷的惩罚,而是带着温度的引导,让学生在规则中学会成长,在关爱中懂得敬畏。
想起自己曾经的教学经历:有个学生经常忘记带作业,一开始我总是说 “下次记得带”,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后来,我和他一起分析忘记带作业的原因,制定了 “睡前整理书包” 的小计划,还约定 “如果做到一周不忘记带作业,就奖励他一本喜欢的课外书”。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批评他,而是用陪伴和引导帮助他养成习惯。渐渐地,他不仅不再忘记带作业,还学会了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这让我明白,真正的温暖教育,是 “爱” 与 “规则” 的平衡,是让学生在感受到关怀的同时,也能学会自律与担当。
四、结语:做一束微光,点亮生命的旅程
《做温暖的教育者》不是一本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不断反思的 “教育工具书”。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 我们用温暖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学生也用他们的纯真与成长,温暖着我们的教育旅程。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所有,但可以选择成为一束微光:用理解化解误解,用包容替代苛责,用信任唤醒自信。当无数束这样的微光汇聚,便能照亮教育的漫漫长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温暖中自由生长,向阳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