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灯火
——《我所认识的大先生》读后感
南菁实验 王子琳
那是一个飘着细雨的午后,我在整理学校图书馆的旧书时,偶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古文观止》。翻开扉页,一行苍劲有力的毛笔字映入眼帘:“致吾生——愿此中的智慧照亮你们前行的路。你们的先生,1985年秋。”我捧着那本书,伫立良久,仿佛透过时空,看见了一位素未谋面的老教师伏案疾书的身影。那个下午,“大先生”三个字在我心中有了具体的重量。
《我所认识的大先生》这本书,我读得很慢。每读几页,就不由自主地合上书页,想起影响过我生命的那些老师们。书中写道:“大先生之所以‘大’,不在其地位高低,而在其精神格局之广;不在其知识渊博,而在其人格魅力之深。”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杨先生。
杨先生教我们时已年近花甲,两鬓斑白,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他最特别的是那双眼睛——看人时总是微微眯起,仿佛在阅读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许多同学都说怕被杨先生提问,因为他的问题总是出人意料。记得有一次学习《岳阳楼记》,他不出意料地问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们这个年纪,先为什么而忧,后为什么而乐?”
教室里一片寂静。随后有同学小声说:“先为考试之忧而忧,后为放假之乐而乐。”同学们哄堂大笑,杨先生却没有笑。他点点头,很认真地说:“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这很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时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胸怀的。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忧虑和快乐,从小的自我走向更大的世界。”
那堂课的后半段,杨先生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讲起了他年轻时在山区支教的经历,讲起那些连课本都买不起的孩子如何渴望知识。他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这句话至今仍在我心中熠熠生辉。
《我所认识的大先生》中有一个观点令我深思:“真正的大先生,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化血脉的守护者。”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影响我至深的老师——大学教授林先生。林先生专研古典文学,上课时从不使用PPT,一支粉笔,一本略微破损的古籍,就是他全部教具。他常说:“科技可以让教学更方便,但无法替代师生之间精神的相遇。”
记得有一次讲解《红楼梦》,林先生讲到动情处,竟在课堂上轻声吟唱起昆曲《牡丹亭》的选段。那一刻,年过花甲的老人眼中闪着孩童般的光亮,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们都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课后,林先生对我说:“教书不是谋生的职业,而是渡人的事业。我们渡学生一程,学生将来渡别人一程,如此文化之河才能奔流不息。”
如今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常常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那么我们的价值何在?《我所认识的大先生》给出了答案:“教师的伟大,不在于教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唤醒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不在于培养多少高分学生,而在于能否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
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小陈,他对语文毫无兴趣,成绩一直徘徊在及格边缘。有一次课后,我找他聊天,才知道他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觉得学习没什么意义。我没有急于给他补课,而是问他最喜欢做什么。他说喜欢看奶奶做饭,特别是揉面团、包饺子。于是我建议他把这个过程写下来,从和面、调馅到包饺子、下锅,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第二天,他交来的作文让我震惊。在那篇《奶奶的饺子》里,他写道:“奶奶的手像老树的根,粗糙却温暖。面团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从一堆散漫的面粉,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月牙儿。饺子下锅时,水汽氤氲了奶奶的脸庞,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知道她在微笑。”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了这篇作文,教室里静得能听到窗外的风声。那一刻,小陈的眼中闪着我从没见过的光。
从那以后,小陈的语文成绩稳步提升。毕业时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老师,是您让我明白,作文不是堆砌华丽词藻,而是表达真实情感。我现在明白了,奶奶的饺子里包着的不仅是馅料,更是她对我们全部的爱。”
这个故事印证了《我所认识的大先生》中的观点:“教育是心与心的相遇,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语言知识和文学技巧,更是一种观照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走进教室,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读完《我所认识的大先生》,我越发意识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传递。那些曾经照亮我们生命的“大先生”们,将他们从他们的老师那里接收到的火种,再加上自己生命燃烧的光热,传递给我们。而我们,也将接过这火种,继续传递下去。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每一代人都会加入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对生命的体悟。
如今,每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都会想起杨先生、林先生和那些影响过我的老师们。我知道,我不仅是语文老师老李,更是杨先生的学生、林先生的学生,是一种教育传统和文化精神的延续者。我会在讲解鲁迅时告诉学生什么是知识分子的风骨,在分析苏轼时分享如何面对人生逆境,在阅读现代诗歌时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自我。
《我所认识的大先生》的结尾写道:“教师这个职业的崇高,不在于它塑造了多少成功者,而在于它如何守护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不在于它产生了多少即时可见的成果,而在于它在时间长河中播下了多少可能几十年后才发芽的种子。”
合上书页,我走到窗前,看着校园里郁郁葱葱的树木。这些树苗刚栽下时瘦弱不堪,如今已枝繁叶茂。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或许要很多年后才能看到结果。但正因为有了一代代“大先生”们的坚持和奉献,文明的火种才得以延续,人类的精神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
那位在旧书上题字的老教师或许已经退休,甚至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写下的那句话,如同不灭的精神灯火,穿越近四十年的时光,依然照亮着我的教育之路。我想,这就是“大先生”的力量——他们的影响超越时空,他们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师生间传递,永恒不灭。
作为教师,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怎样的涟漪,会在多长时间里产生影响。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教育既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也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我所认识的大先生》让我明白:教师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获得了多少头衔和荣誉,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命,是否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留下了温暖而坚定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