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论文】审美鉴赏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策略(黄佳威) 2025-09-0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审美鉴赏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策略

黄佳威

(江阴市璜土中学 江苏 无锡 214445

  要: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审美鉴赏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教师应遵循联系实际生活、引发情感共鸣、重视多元解读的原则。运用提取审美元素,鼓励二次创作、营造意境氛围,扮演人物角色、跨媒介对比法,多元切面品鉴、批判思维导入,科学合理质疑、分析文化背景 关联审美元素等策略。让学生领略文字的灵动之美、情感的深沉之韵以及意境的悠远之境。为学生的心灵注入美的清泉,让他们在散文的海洋中畅游,收获无尽的审美愉悦。

关键词:初中散文;审美鉴赏;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承载着作者的情思与感悟,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感悟人生的窗户。通过审美鉴赏,学生能够在散文的字里行间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初中学生在学习散文时所采用的审美鉴赏视域既包括学生个人主观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偏好,又会被客观的审美标准和时代文化所影响。教师在审美鉴赏视域下开展初中散文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为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和多元视角,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在散文种感受美。

一、审美鉴赏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原则

1.联系实际生活

文学作品虽然是经过语言艺术加工而成的文字,但其内容并不是“海市蜃楼”,而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教师在审美鉴赏视域下开展初中散文教学时,要注意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为例,在讲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描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感受小草的生命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将散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并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生活美的能力。[1]

2.引发情感共鸣

审美中对美的定义和理解,是一种相对比较主观的认知,因为它体现的是学生内心的感受,情绪。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这种感性思维释放出来,教师在审美鉴赏视域下开展初中散文教学时,要用细腻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在讲到济南冬天的无风和响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冬天里遇到的晴朗天气,闭眼回想一下那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到”散文中的方式,来对散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去品鉴散文语言文字的美,情感情调的美。

3.重视多元解读

客观上讲,每个学生由于个人的阅历,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的差异,大家对同一篇散文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在相同审美鉴赏视域的指引下,每一个人关注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充分尊重这种学情特点,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多元解读散文。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有的学生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出他的内敛与沉静,有的学生从作者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中感受出他的懊悔与愧疚,有的学生在读完全篇课文后感受到作者从绝望到希望的自我救赎之路等等。这种多元化的解读也让这篇散文的立意更加丰富,让作者的形象更加多面,在这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感受到美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特点。

二、审美鉴赏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策略

1.提取审美元素 鼓励二次创作

美虽然是一种相对比较抽象的认知感觉,但是它可以通过具象的载体折射,因此,教师在审美鉴赏视域下开展初中散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提取审美元素,并尝试着将这些元素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通过学以致用,消化吸收重新输出的方式来理解散文中的审美内容,丰富散文中的审美价值。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为例,散文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景图,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种自然景观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一个宏大的背景,还奠定了全文清新、自然的基调。学生可以在写作中模仿这种“开篇定调”的写作手法。比如,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将其比作雪,形容其纯洁、娇丽。以此为代表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都能够让语言更具优美性和生动性,学生可以在写作中尝试将原本简单直观的客观事物描写通过修辞手法来进行美化,使其更具有语言艺术美。除了对梨花本身的语言处理以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梨花,形成了首尾呼应的效果,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对学生的写作来讲,非常具有创新性的借鉴意义。比如,小姑娘的形象是文中人物美的代表。她不仅为“我”和老余提供了帮助,还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这种人物形象的刻画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学生在日常的人物写作训练中,也可以从单纯地用文字直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美,试着通过描述某一个件事情,某一个细节等来“隐喻”出人物的美。比如在《驿路梨花》这篇散文中,解放军战士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小姑娘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解放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这就是一种“隐喻”的手法。总的来讲,在审美鉴赏视域下,学生通过在语言、结构、主题等角度提取审美元素并应用到自己写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认知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学习过程。

2. 营造意境氛围 扮演人物角色

教师在审美鉴赏视域下的散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故事性或人物形象的散文,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或角色扮演。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利用多媒体环境,如PPT、朗读配乐等,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对秋天的直观感受,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可以选取课文中的某个场景,如母亲准备带儿子去看菊花:母亲高兴地告诉儿子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想推着他去走走。学生在扮演母亲时,一方面要为人物设计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出人物兴奋和期待的神情。另一方面可以为人物设计一些准备动作,如整理衣物、准备食物。紧接着切入下一个情景:母亲在准备带儿子去看菊花时突然病重倒地。学生在扮演母亲时,要迅速地从上一个场景中的兴奋喜悦之态转变到痛苦和虚弱的神情,语气也应当随着变得微弱。学生在扮演儿子时要表现出惊慌失措的反应。在这个场景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音效和灯光效果来增强氛围的紧张感和悲剧性。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者需要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世界,通过细腻的表演,使用符合角色身份和性格的语言来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变化。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价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

通过营造意境氛围和扮演人物角色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审美元素,如景物描写、人物塑造等。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在扮演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可以在分享扮演心得,讨论扮演感受中开展更加丰富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散文中深层次的美。

3.跨媒介对比法 多元切面品鉴

散文只是表现美的一种载体,一种形式,在审美视域下开展散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打开思路,扩宽格局,选取与散文主题相似的其他媒介作品(如电影、绘画、音乐等),进行对比阅读或欣赏。通过对比不同媒介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手法和效果,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散文的审美特点。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可以选择由济南广播电视台摄制的《济南的冬天》这部纪录片以及另外一部《读城记·济南》的微纪录片来进行跨媒介对比教学。从内容与形式上对比,老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通过对山、水、城、人、雪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景。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对比手法,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济南电视台则用镜头捕捉了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和人文风情,包括济南的山川湖泊、历史文化古迹、市民生活等。通过影像的呈现,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济南冬天的魅力。从艺术手法上对比,老舍的散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对比手法,通过文字来描绘济南的冬天,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纪录片则运用了镜头语言、音乐、解说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呈现济南的冬天,使观众能够直观地看到、听到、感受到济南冬天的魅力。从表现力上对比,散文通过文字的描述,能够深入读者的内心,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纪录片则通过影像的呈现,使观众能够直观地看到济南冬天的美景和人文风情,给观众带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感受。通过对比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散文这种体裁在表现美时的独特价值和特殊魅力,更好地去感受客观的语言文字是如何被赋予上主观的情感色彩,这可以拓宽学生对美的认知,让学生以多元切面的方式去品鉴散文的美,更好地实现审美视域下的教学目标。

4.批判思维导入 科学合理质疑

审美鉴赏视域下的审美是科学的,健康的,阳光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开展合理地质疑,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以部编版八年级第四单元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为例,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通过描绘生命的短暂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在批判性思维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事实描述是否真实可信,情感表达是否真挚动人,哲理思考是否深刻透彻。譬如,严文井写道“人们总是把生命看作一种短暂的、没有救药的疾病,它无声无息地在一个人身上潜伏着、积聚着,随时准备着爆发,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死亡。”这里的描述虽然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其所反映的生命现象的本质——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作者并没有夸大或缩小生命的短暂性,而是以一种平和、客观的态度进行描述,这使得文章中的事实描述显得真实可信。譬如,在谈到生命的永恒时,严文井写道:“然而,我却仍然要说,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就像是那无尽的长河,虽然每一滴水都在不断地流逝,但长河却永远奔腾不息。”作者通过比喻,将生命比作无尽的长河,表达了对生命永恒性的坚信。同时,用“奔腾不息”来形容长河,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这种情感表达真挚而动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科学地质疑,科学地答疑,让问答之间的回路符合逻辑,从而让散文的美在充满浪漫感性的同时,也不失科学理性色彩,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分析文化背景 关联审美元素

在审美鉴赏视域下开展初中散文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采取文化背景分析法,将审美元素与文化背景关联。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这篇散文是史铁生在双腿瘫痪、母亲去世后,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散文。中国传统文化中,母爱被视为无私、深沉与宽容的象征。文中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和之前对母亲不解的懊悔。[2]细读可以发现,史铁生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有着悠久的孝道文化,尊重父母、感恩父母是传统美德。史铁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母爱的赞美和怀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中国孝道文化的背景下,母亲的形象更加凸显出其伟大和无私。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母爱,什么是孝顺和感恩。这种人物美与孝道文化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审美鉴赏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思路,放宽自己的眼界,从史铁生拓展到史铁生所在的时代,从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拓展到当代社会的孝道文化,从史铁生对母亲的情感拓展到自己对母亲的情感,一步步地在分析散文文化背景的过程中,提取审美元素并不断地深化拓展,最后落脚到学生本人的身上,让学生真正地在散文学习,审美培养的过程中领悟到散文中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加深对学习的认知和理解。

三、结语

教师在审美鉴赏视域开展初中散文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包括散文在内的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们在美的滋养下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审美视域的指导下去学习散文还可以增强自己的情感感知能力,帮助自己养成更加积极阳光的性格。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多样化的散文教学策略,让学生们在文学作品的摆渡下更好地驶向自己成长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黄倩.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知识窗(教师版),2013(11):8-10.

[2]张蕾.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J].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2019(07):53.

  • 阅读(8)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