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匠艺到心灵
——读《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南菁实验 陈程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阳光斜照进教室,我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我逐段分析文本,讲解修辞手法,阐释父子深情。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学生们机械地记录着板书,眼神却飘向窗外。当我问到“你们是否也被父母的某个瞬间感动过”时,教室里依然是一片礼貌的沉默。那一刻,我站在讲台上,突然感到一种深切的无力和困惑——我掌握了所有教学技巧,却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
正是这种困惑,让我翻开《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时感到触电般的共鸣。书中不止一次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学认知的枷锁。
书中记录了一个教学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语文老师在教授杜甫《春望》时,没有按部就班地解析诗句,而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离家已久,重返故园却看到满目疮痍的感受。学生们从最初嬉笑的态度逐渐变得严肃,甚至有位父母离异的学生哽咽地分享了她回老家的经历。那一刻,古诗不再是遥远年代的文字符号,而成为了情感共鸣的载体。我意识到,课堂高手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心灵的叩击者。
我开始尝试书中的方法。在教授鲁迅《故乡》时,我不再急于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时代背景,而是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理解。来自农村的小王描述了每年春节回老家的兴奋与陌生;随父母搬迁多次的小李则坦言自己“没有故乡的概念”。在这些真实的情感铺垫下,我们再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字世界,学生们突然发现,那位百年前的作家笔下的人物和情感,与自己的体验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成为了多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个核心观点:真正的高手教师关注的不是“教什么”,而是“为什么教”和“为谁教”。这一理念彻底颠覆了我的教学观念。我开始花更多时间了解我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困惑烦恼。我发现,初中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渴望被理解、被看见,而语文课恰好提供了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的独特场域。
书中关于“生成性课堂”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传统课堂往往是预设性的,教师按既定计划推进教学;而生成性课堂则鼓励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需求灵活调整。我尝试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空白”,允许学生提出偏离教案但有价值的问题。一次在讲解柳宗元《小石潭记》时,有学生突然问:“为什么古代文人失意后总是寄情山水,而不是像我们这样打游戏呢?”这个问题看似突兀,却引发了关于中西方应对挫折方式差异的热烈讨论,最终回归到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理解。这种即兴而发的教学瞬间,往往比精心设计的环节更能激发思考。
《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不仅改变了我的课堂实践,更重塑了我的教师身份认同。过去,我把自己视为知识的权威和传递者;现在,我更多地将自己看作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思维的激发者和成长过程的陪伴者。这种转变解放了我,也解放了我的学生。课堂上,我不再害怕出现无法立即解答的问题,不再焦虑于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进度。相反,我学会了欣赏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享受与学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书中有一句话我铭记于心:“教师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是点亮他人心中火焰的火种。”这句话道出了教育工作的真谛——不是单向牺牲,而是双向成长。我开始记录教学日志,反思哪些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哪些环节效果不佳。我也鼓励学生匿名提交课堂反馈,让他们成为我教学成长的合作者。
回顾自己的转变,我深刻体会到《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所传递的核心思想:教学技艺可以通过训练习得,但课堂高手的炼成远不止于技艺层面,它关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勇气的培养和对学生深切的关怀。真正的课堂高手,是那些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教室变为探索乐园、在学生心中种下求知火种的人。
合上书页,我望向教室窗外。又是一年春天,樱花正盛。但此刻的我已不同于那个周三下午困惑无力的教师。我知道,明天的语文课上,当我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的世界时,我们不仅是分析字词句篇,更是在共同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多样。这就是课堂高手追求的境界——不仅是教书匠人,更是心灵园丁。
《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礼物,不是具体教学技巧的积累,而是一种教育哲学的觉醒:教学的真谛不在于控制,而在于释放;不在于填满,而在于点燃;不在于单向传授,而在于双向成长。这条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行的旅程。而我,已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