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研修活动主要围绕“论文写作”、“人工智能”、“大思政课”与提升高中思政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
讲座一: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办陆启威主任给我们带来了第一场讲座——《研究与表达: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陆主任从什么是论文?为什么要写论文?怎样写论文?三个方面在提问与对话中带领我们体验了一场从“教学实践”到“学术表达”的智慧之旅。
陆主任以“真问题、真方法、真表达”为轴心,为我们廓清了论文写作的迷雾:扎根课堂,捕捉“真问题”——从教学困惑、热点与盲点中提炼选题,让论文“有根基、有温度”;结构化思维,构建方法论——以“问题链”串联实践案例,用理论框架实现经验升华;精准表达,成就“好文章”——通过“新、高、深、熟”四字要诀打磨标题与内容,让成果兼具学术性与传播力。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陆主任始终以一线教师的视角切入,用跨学科课堂实录、项目化学习案例等鲜活素材,诠释“论文写作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课堂创新的自然流淌”。他提出的“从做得到,写到妙”,不仅是论文写作的密码,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破局之道。
讲座二: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政治教研员杜煜给我们带来了第二场讲座——《人工智能时代中学思政教师的角色重塑与素养提升》。杜主任从基础认知:透视AI时代思政教育的变与不变、角色进化:从“知识权威”到“成长领航员”的四维转型、素养提升:构建TECH思政教师能力模型、实施路径:校本化落地的策略共四个方面领悟面对人工智能,中学思政老师如何做到智启未来,德润人心。
杜主任以人工智能的利弊两大方面为主线,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技术变革和思政教育的特殊性等方面要求大家主动拥抱人工智能,与思政教师而言人工智能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助手。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我们备课过程中知识导航者、思维的教练、情感联结者、终身学习者。我们可以通过技术驾驭力、伦理判断力、课程创造力、人文关怀力构建作为思政教师的能力模型,但整个过程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携手共进,从基础设施阶段到融合应用阶段再到创新发展阶段,从一个人到备课组到教研组到工作室所有成员,大家一起探讨、一起研究,让人工智能更好的为思政老师服务。
讲座三: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学政治教研员顾润生主任给我们带来了第三场讲座——《“大思政课”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定位与实施》。顾主任从理解大思政课和善用实践教学两大方面阐释了两个方面的具体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有理论高度,又要具体案例,还有具体操作指导,帮助工作室成员厘清了困惑,提高了认识。顾主任带领大家理解了三大问题,何为“大思政课?”、为何“大思政课?”、如何“大思政课?”。“大思政课”是从“‘大’思政课”、“‘大思政’课”、“大‘思政课’”三个角度阐述了“三全”育人理念,我们要构建起思政育人立体架构。基于目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作为思政老师必须要做到聚焦立德树人,强化思政课堂;突出实践育人,善用社会大课堂;依托“互联网+”,打造网络云课堂;加强专业协调,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优化日常思政,延伸第二课堂。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顾主任提醒大家务必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还要注重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增强理论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素养、培养价值观念,还能拉近师生距离,我们何乐而不为?
学员感悟一;
今天的讲座,陆主任将聚焦一线教师论文写作的核心命题,梳理一线教师在论文写作方面遇到的几大困惑,如何从日常教学的困惑、热点与盲点中提炼具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如何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框架,进而生成学术成果?如何打磨论文标题与内容,提升学术表达的精准性与创新性。教育写作,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也是教育智慧传承的桥梁。相信通过陆主任的倾囊相授,我们不仅能掌握论文写作的“术”,更能领悟教育科研的“道”,在“教学”与“研究”的双向奔赴中,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跨越。。
学员感悟二:
今天一天的专家讲座真是干货满满,三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为老师们带来了专业的指导,帮助我们理清自身专业发展思路并指明了落实路径。陆主任围绕教师的“研究与表达”为老师们论文的写作进行指导,特别指导一线教师不仅要立足实践,更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这样才能让自己打开视野,让专业成长有高度。杜主任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中学思政教师的角色进化与素养提升”对老师们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学实效展示教学智慧提供路径参考。其中让印象深刻的是,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思政教师不能忘记学科本质,发挥政治引领的作用,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的根本任务。顾润生主任围绕“大思政”“实践教学”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思政学科育人的内涵与方法指导。其中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阐述进一步打开了我的思考:教师设计活动提出议学问题,学生展开活动就一定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吗?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要有思维真正发生。怎样才真的发生了呢?那就是课上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反思自己近20年的课堂教学,学生课堂提出问题真的寥寥无几。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了非常好的抓手。
附件: